首页 >
麝雉目
✍ dations ◷ 2025-10-02 17:22:03 #麝雉目
麝雉(学名:Opisthocomus hoazin)是热带的一种鸟类,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及奥利诺科河三角洲的沼泽、森林及红树林。它们是麝雉属下的唯一物种,而麝雉属则是麝雉科下的唯一属。此科的分类位置被受争议,仍未有所定论。麝雉的大小如雉鸡,长约65厘米,颈长头小。它们呈褐色,下身淡色,面部没有羽毛及呈蓝色,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的尖冠。雏雉的翼指上有爪。它们是草食性的,主要吃叶子及果实,消化系统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们有强烈的气味,可能是因食叶所致。麝雉最初是由菲利普·路德维希·施塔蒂乌斯·米勒于1776年描述。麝雉的种系发生学关系非常神秘。现时并没有最适合的演化假说,而在DNA序列数据下使得情况更差。有关麝雉及其他鸟类的关系被受争议。由于关系疏远,故它们有自己的科及亚目。在不同时间,它们与䳍形目、鸡形目、秧鸡科、鸨、叫鹤科、沙鸡科、鸠鸽科、蕉鹃、其他鹃形目及鼠鸟目有关。综合而言,它们经常被指与鸡形目、蕉鹃或犀鹃科有关。将麝雉列入鸡形目只是传统上根据形态的做法,现今认为并不可靠及不予接纳。鸡形目与水禽属于鸡雁小纲,但麝雉却不是。就骨骼特征的支序分类学研究发现麝雉应属于叫鹤科,较为疏远蕉鹃及杜鹃科。不过,杜鹃科是对趾的,蕉鹃是半对趾的,而麝雉则是不等式足的(三趾向前,一趾向后)。1990年的鸟类DNA分类系统根据DNA-DNA杂交认为麝雉很有可能是杜鹃科的基底。1994年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研究与鸟类DNA分类系统有相同的结果。后来于1999年基于6组线粒体DNA及1组细胞核DNA序列的研究则指麝雉应属于蕉鹃。2003年基于利用了较长线粒体DNA及细胞核DNA的研究结果,有指上述的实验方法、样本数量及DNA测序上都存在着问题,故麝雉并非蕉鹃及杜鹃科的近亲。研究结果更指很难测定麝雉的近亲,它们只是倾向属于鸠鸽科,但准确度只少于10%。于2004年,基于β纤维蛋白原内含子7序列有建议将今颚总目进行二分法。这个建议将麝雉分类为Metaves分支的基底成员,这个分支是一个新建议的分支包含了所有传统上分类有问题的鸟科,如火烈鸟、䴙䴘科、鹲属、沙鸡科及拟鹑科。虽然鸠鸽科也被建议到此分支内,但却与麝雉没有关系。已确定的麝雉化石纪录是一个颅后骨,编号UCMP42823。这个化石源自于中新世,是在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河谷发现。虽然它被分类到另一属Hoazinoides中,但很明显同属于麝雉科之下。这个颅骨较现今麝雉的圆及短小。发现此颅骨的时候盛行将此属与鸡形目拉上关系,但现却被受争议。Hoazinoides有可能是演化的分支点。法国发现属于始新世晚期或渐新世早期的Filholornis有可能是麝雉及其他鸡形目之间的中间生物。不过,虽然分析了多个资料,但仍未能确定麝雉的远亲。麝雉目的成立正好反映了这些不明朗的地方。麝雉的大小如雉鸡,全长约65厘米,颈长头细小。其面部呈蓝色及没有羽毛,眼睛呈栗色,头上有红褐色的尖冠。尾巴很长及呈褐色,尖端阔而呈淡黄色。上身呈深褐色,翼底端、展翅及颈背呈淡黄色。下身呈淡黄色,肛周、飞羽及两侧呈红栗色,但只有在展开双翼时才可见到。它们以麝为名,是因为它们有一阵因消化系统造成像粪便的气味。麝雉大分嘈吵,会发出多种沙沙的叫声。这些叫声很多时会在身体活动时发出,如展翅等。叫声可以用来维系彼此间的沟通,警报危险及雏鸟要求食物。麝雉吃叶子至果实及花朵。它们会逗留在树枝之上,颇为驯服。它们会用嗉囊下的皮革质的肿块来帮助平衡。人们曾一度以为它们只吃天南星科及海榄雌科的叶子,但它们其实是会吃50种以上植物的叶子。在委内瑞拉的一项研究就发现它们的饮食有82%是叶子,10%是花朵及8%是果实。麝雉的消化系统是鸟类中独有的。它们像欧洲牛及其他反刍动物,在食道前部会用细菌发酵来分解植物。不过它们没有反刍动物的瘤胃,而是以嗉囊来发挥同一功用。它们的嗉囊很大,取代了飞行用的肌肉及胸骨的龙骨突,因而限制了它们的飞行能力。由于它们食用的叶子中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加上细菌发酵,使它们发出一阵像粪便的气味。它们并不会主动觅食昆虫或其他动物。麝雉的繁殖是季节性的,会于雨季繁殖。它们是群居的,但只会以小群生活。鸟巢是以树枝筑成,并筑在树上。它们每次会生2-3只鸟蛋。雏鸟会吃反刍出来的食物,其双翼上有两只爪。受到骚扰时,雏鸟会逃入水中躲避掠食者,并会待安全时用爪攀树回到巢中。这令人联想起始祖鸟,但它们的是独有衍征,可能是一种回归恐龙的返祖现象。这种翼爪在它们成长换毛后会脱落。不过也有人认为麝雉各种异于现生鸟类的特征,比较像鸟类里较原始的种族,跟哺乳类里的鸭嘴兽的情况相似。麝雉并非濒危物种,比其他当地的特有种生存能力更强。在巴西,一些部落会采集它们的鸟蛋作为食物,但因其臭味很少会猎杀它们。虽然其栖息地的红树林及河流森林正在消失,但情况比亚马逊盆地的地菲尔梅森林(terra firme forest)理想。所以麝雉在其分布地的数量也算普遍。麝雉是圭亚那的国鸟。
相关
- 八目鳗七鳃鳗科(学名:Petromyzontidae),又名八目鳗、七星子,是圆口纲七鳃鳗亚纲七鳃鳗目的一个科,其下生物是至今少数仅存的无颌类脊椎鱼形动物之一。最古老的七鳃鳗化石,有3.6亿年历史,在
- 各国首都列表索引 国防预算 石油储量 军事(武装部队) 死刑 国债 生育率 最高点 官方语言 地理 政体 面积 代码 陆地面积 人口 人口密度 国内生产总值 国徽 国旗 国歌 国家格言 首都 城市
- 布尔诺坐标:49°12′00″N 16°37′00″E / 49.20000°N 16.61667°E / 49.20000; 16.61667布尔诺(捷克语:Brno 捷克语发音:.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 罗马时代荷兰南部地区在古代被罗马人所占领,从公元前55年被凯萨所征服,到公元410年成为墨洛温王朝的一部分,一共历经四百余年,在罗马几年的统治之下,荷兰从此往后的生活以及文化层面深受
- 基因组印记基因铭印(英语:Genomic imprinting)又译遗传印记或遗传铭印(genetic imprinting)是一种遗传学现象,指只有来自特定亲代的基因得以表达,而不遵从孟德尔定律依靠单亲传递某些遗传学性
- 美洲蟑螂美洲家蠊(学名:Periplaneta americana),又称美洲大蠊,俗称美洲蟑螂,为族群庞大的有翅蟑螂。在美国和热带地区,美洲蟑螂是普遍常见的生物,甚至在全球各地也能发现它的踪影,人类把这情
- 胡须胡须是指动物脸上所生长的毛发,亦称胡子、胡等。在人类中主要出现在男性身上。唇上是胡、两边的是鬓、下巴的叫须、长而美的叫髯,如关羽绰号“美髯公”。自古以来,男人蓄胡子有
- 罗马尼亚国家银行罗马尼亚国家银行(罗马尼亚语:Banca Națională a României,BNR)是罗马尼亚的中央银行,成立于1880年四月,位于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国家银行是罗马尼亚列伊的发行单
- 印度鼠蚤印度鼠蚤(学名:Xenopsylla cheopis),又叫印鼠客蚤,是客蚤属的一种跳蚤,长约0.1英寸(2.5毫米),寄生在啮齿动物(特别是鼠属生物)身上,喜好20~25 °C(68~77 °F)之间的干燥环境,寿命约一年。它是
- 傣端傣端语,又称傣皓语、白傣语、金平傣语,是台语支的西南语群的一种语言。与泰语、傣担语关系密切。说这种语言的人自称傣端或傣皓。主要分布在越南(28万)和老挝(20万)。中国也有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