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耳末公式

✍ dations ◷ 2025-10-09 22:52:27 #原子物理学

巴耳末公式是1885年由瑞士数学教师巴耳末提出的用于表示氢原子谱线波长的经验公式

其中λ是谱线的波长,B=3.6546×10-7m。,是一个常数。

巴耳末公式的提出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在巴塞尔大学兼任讲师期间,年近60岁的巴耳末受到该校一位研究光谱的物理学教授哈根拜希(E.Hagenbach)的鼓励,开始试图寻找氢原子光谱的规律。当时氢光谱见光区波段的4条谱线已经过埃姆斯特朗等人的精确测定,通过观测恒星光谱也发现了紫外波段的10条谱线,然而它们波长的规律尚不为人所知。巴耳末从寻找可见光波段4条谱线波长的公共因子和比例系数入手,否定了将谱线类比声音的思路。受投影几何的启发,巴耳末利用几何图形为这些谱线的波长确定了一个公共因子,写出了巴耳末公式。巴耳末公式计算出的波长与实际测量值的误差不超过波长的1/40000,吻合得非常好。随后巴耳末又继续推算出当时已发现的氢原子全部14条谱线的波长,结果和实验值完全符合。1884年6月25日,巴耳末在巴斯勒自然科学协会的演讲中公布了这个公式,同年又将其发表在当地一个刊物上,1885年又刊载在《物理、化学纪要》杂志上。几年后,巴耳末又发表了有关氦光谱和锂光谱的各谱线频率之间的类似关系。

巴耳末公式对光谱学和近代原子物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用巴耳末公式表达的一组谱线位于可见光区,为纪念巴耳末,人们把这组谱线系命名为巴耳末系。随后又发现了不同于巴耳末系的来曼系、帕申系等线系,它们都符合比巴耳末公式更为普遍的里德伯公式。

相关

  • 核燃料循环核燃料循环(英语:Nuclear fuel cycle),也被称为核燃料链,指的是核燃料经过在使用过程中所经过的一系列不同的阶段。它主要包括前端步骤,其中有制造核燃料的过程、使用期间的各个
  • 国际化与本地化在信息技术领域,国际化与本地化(英文: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localization)是指修改软件使之能适应目标市场的语言、地区差异以及技术需要。国际化是指在设计软件,将软件与特
  • Plasma protein血浆蛋白(英语:plasma proteins)——又被称为血液蛋白(英语:blood proteins)——是血浆中的蛋白质,是血液中除了血红蛋白以外的蛋白质。有时也有人用血清蛋白来称呼它,但是血浆蛋白
  • 化学势能在热力学中,某种物质的化学势指的是,在化学反应或者相变中,此物质的粒子数发生改变时所吸收或放出的能量。在混合物中的某种物质的化学势定义为此热力学系统的吉布斯自由能对此
  • 风成过程风蚀,是属于研究地理和天气中的风力活动,特别是风具有能够塑造地球(或者其他星球)表面的能力。风会侵蚀、运输和沉淀物质。特别是在植被稀疏区域,以及缺乏土壤水分和大量松散沉积
  • 达尔富尔广播电台达尔富尔广播电台(英语:Radio Dabanga 或 Radio Darfur),是一家由苏丹达尔富尔人设立的短波秘密电台,位于荷兰阿姆斯特丹,对苏丹西部的达尔富尔地区广播,开播于2008年12月1日。电台
  • 马克·格特勒马克·莱昂内尔·格特勒(Mark Lionel Gertler,生于1951年3月31日),美国经济学家,纽约大学Henry和Lucy Moses教授。他专注于研究商业周期和货币政策,担任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的助
  • 杜衡杜衡(学名:)为马兜铃科细辛属的植物,又名蘅、杜蘅,别名马辛、苦叶细辛、南细辛、马蹄香、马蹄细辛,《玉篇》中又称香草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状茎节间短,有多数细长的须根,有特殊的辛香气
  • “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坐标:25°3′23″N 102°41′50″E / 25.05639°N 102.69722°E / 25.05639; 102.69722“一二·一”运动四烈士墓,位于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范大学本部校园东北部,为“一二·一”
  • 米洛斯·福曼米洛斯·福曼(捷克语:Miloš Forman,1932年2月18日-2018年4月13日),原名扬·托马斯·福曼(Jan Tomáš Forman),生于捷克斯洛伐克恰斯拉夫,犹太人,捷克裔美国籍电影导演、编剧,曾两夺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