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篆

✍ dations ◷ 2025-10-05 02:59:45 #上古文字

夏篆,为夏朝已具部分辨识能力的文字,其形态与西周时代的金文非常接近。夏篆的线条弯曲,接近图画,却又和甲骨文带棱角的文字性质有所异同。

夏朝是不普遍受国际学界所认同的一个世袭王朝,其理由为学者并没有找到许多直接证据可以证明夏朝的真实存。而在众人质疑夏朝存在的同时,学者在河南省二里头文化遗址发现了半坡陶符,发现时半坡陶符以具有文字的雏形,只是构造太简单,能辨识的陶符也不多。但即使找到了半坡陶符的证据,夏朝仍然受众人所疑,因此许多学者为了找到更直接的证据,就一直在二里头附近寻找新出土的证据。

后来学者马贺山先生等人在河南二里头遗址附近找到了一篇文章“禹王碑文”,于是马贺山说:“夏朝文字就是夏篆,夏篆就是夏朝文字的最显著的特征,夏,大也,夏篆就是大篆,与仓颉大篆是一回事,这就是我多年摸索得出的一个结论。”

当时马贺山先生表示:许多学者找到了可以证明夏朝存在的古物,却还是有很多人说那都是周人口耳相传,刻意捏造的神话故事,根本就不可考。但现在已经找到了夏篆,夏篆不单单是与金文相近,甚至是比商朝的甲骨文还要更加进步。夏篆是华夏民族所创造出来的正统文字,而商人是东夷民族,经常奔波,使用的文字往往都不如华夏的文字,自商汤伐夏桀,王朝就没有加以继承华夏进步的文字,反而是使用东夷民族落后的甲骨文。因此这也是为什么学者必须找出夏朝真正的文字,也必须了解商朝遗弃夏篆已有五六百年之久,是后来的周人去继承,去使用,再做进一步的进化。

马贺山先生还说:“请大家想想,夏朝距离西周的时间也算远,难道每一件事情都可以口耳相传到上千年吗?如果夏朝真的完全没有文字,那西周人又是怎么去了解夏朝的历史呢?请专家学者千万不要受疑古派的人影响,若夏朝完全没文字,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夏朝呢?像《仓颉书》、《夏禹书》、《禹王碑》等文章,就是最好的证明,历史是亘古不变的,那些疑古派的人一直认为是周人刻意窜改,刻意捏造的,疑古派也没有窃确的证据,就说是个无名无姓的周人把周朝事件塞进虞夏书中,历史无法窜改,但可以曲解,等到所有证据都齐全了,正是疑古派原形毕露的时候了。”

关于夏篆的文章,有《夏小正》、《禹王碑文》等文章,基本上从周朝的相关文章如《尚书·多士篇》中说:“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夏革命”这是周王告诉殷遗民的话,你们殷人祖先有典籍记载着殷革夏命的事。

《左传·昭公十二年》一书提及到楚灵王赞美左史倚相说:“是良史也,子善视之,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意指左史倚相能够读懂上古文章(也就是夏代的文章)。

《国语·晋语四》:“有夏商之嗣典”。

《古今事文类聚》有记:“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其壁中得先人所藏古文虞夏商周之书,皆蝌蚪文字。”

《夏小正》采用夏代的历法记事,《今本竹书纪年》中又有夏禹元年“颁夏时于邦国”一语,历来不少人就认为,它是夏王朝的职官所纪,是夏代的文献。

《吕氏春秋·先识览》:“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执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乱愈甚。太史令终古乃出奔于商。”这里的图法指的是图书,是法律文献,是约束天子的法典。

马贺山、楼洪钿等人不断地在寻找夏朝相关文献,即使努力的寻找、解读这些发掘出来的古文字,却还是被权威学家给否定。楼洪钿先生说:“在夏代铭文玉器上出现的夏代文字,数在6000——8000。独立的文字,不少于500。而且字义明确合理。不仅澄清了甲骨文的错误,也澄清了《说文》的错误。至于分类,尚未细究。不过多为实义字,虚字极少。”但她这样的说法仍被权威学家给轻率否定,认为中国历史仅仅3700年而已。部分专家以先入为主的观念,直接认定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渊源,不承认夏文字比商文字更加进步。在抱持这种心态之下,是无法找出更好的考古文献。考古若不审慎寻找证据,只用固执的思维去下定论,那么历史学家可能就是文化的罪人了。

相关

  • 灰狐灰狐(学名:Urocyon cinereoargenteus),是狐狸的一种,英文名为Gray fox。为美洲的特产。分布范围从北美南部到中美和南美北部。体长80-110厘米,体重雄性3.5-5千克。灰狐的鼻子较短,四
  • 汪 耕汪耕(1927年10月-),安徽休宁人。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于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主管学部为技术部。他现亦为上海电机厂的高级工程师。汪耕为电机及发电机
  • 马韩君主 · 首都 · 文学史 · 教育史电影史 · 韩医史陶瓷史 · 戏剧史韩国国宝 · 朝鲜国宝马韩,是公元前100年至300年间位于古代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忠清、全罗两道)的部
  • 尿素甲醛树脂尿素甲醛树脂(UF)是一种透明的热固性塑胶。在弱基(氨或吡啶)内加入甲醛和尿素,加热,经缩合反应,便会合成尿素甲醛树脂。它在1920年代出现在市场。它曾常用于制造电器外壳、电话听筒
  • 橘色橙色,又称橘色,作为二次颜料色,是红色与黄色的混合颜色,得名于橘的颜色。在光谱上橘色介于红色和黄色之间,波长则在585奈米到620奈米之间。橘色在空气中的穿透力仅次于红色,而色感
  • 摩尔浓度体积摩尔浓度(英语:molarity,通常以大寫M表示)是化学的一种通用浓度单位,体积摩尔浓度 c i
  • 真假三文鱼之争真假“三文鱼”之争,指在中国大陆地区围绕虹鳟是否可以以三文鱼之名销售并归为可生食鱼类的争议。中国大陆地区以“三文鱼”名义行销虹鳟的报道可追溯至2004年,当时上海市的市
  • 舒马金群岛舒马金群岛(阿留申语:Qagiiĝun;英语:Shumagin Islands)是位于北美洲阿拉斯加半岛南边,阿拉斯加湾内的群岛,由20个小岛组成。行政方面由美国阿拉斯加州东阿留申自治市镇负责管辖,土
  • In uteroIn utero是拉丁词汇,字面意思是“在子宫里”。在生物学里它常被用来描述胚胎或胎儿状态。法律上指未出生婴儿。
  • 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短道速滑在1988年冬季奥运会首度成为表演项目,并在1992年冬季奥运会成为正式比赛项目。• = , (d) = 维基共享资源中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短道速滑比赛相关的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