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战 (小说)

✍ dations ◷ 2025-07-20 15:48:57 #Articles with Open Library links,H·G·威尔士小说,世界大战 (小说),1898年长篇小说,外星生命入侵地球题材小说,英格兰小

《世界大战》(英语:)是英国小说家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在1898年发表的一部科幻小说。又翻译作《宇宙战争》、《星际战争》、《大战火星人》、《世界之战》或《地球争霸战》。

小说描写在19世纪末期,火星人从即将灭亡的火星上来到地球,对英国发动战争,进而希望统治全世界。人类开始和他们进行了友好的会晤,被扼杀后才同火星人开始了战斗。

作者以目击者和当事人的角度描写了人类对火星人的反击,但是由于双方科技相差太远,根本无法对抗火星人。火星人摧毁城镇,屠杀人类。而且火星人只是将人类视为一种低等动物,甚至以人类作为食物。

就在火星人即将取得胜利的时候,他们受到了地球上细菌的感染而全部死去。

小说中的火星人被描述成一个只有直径4英尺的大脑袋(大约200-300公斤重),没有身体,嘴的周围有长长的两排像手一样的触须,并且通过它们来行动。他们的头颅中大部分是大脑,以说明他们的智力发达程度。火星人只有一个类似肺的结构,没有消化器官。小说中的这种火星人形象成为了后来许多科幻作品中的经典形象。

火星人的食物是人类和其他动物的鲜血,他们把血液直接注射到自己的血管里。他们不睡觉,不疲劳,没有性别,生殖是通过出芽。他们的寿命估计有150-200岁。

火星人的科技水准比地球人先进许多。火星人可以通过大炮把飞行物准确地降落到地球上。他们的机器不使用轮子。小说中描写的三足步行机(英语:Fighting machine (The War of the Worlds))和修理机没有齿轮和滑轮的设计,关节之间用肌腱一样的东西联系,机器手臂和腿里充满了成束的类似肌肉纤维的组织,他们通过反复的极化达到收缩和膨胀的目的,从而驱动机器。作者在小说里说这种机器的效率比人类机器要高很多,至少可以达到70-80%的效率,而且不会发热。

在小说中也提到火星人也掌握了飞行的本领,但是在小说中并没有仔细描述。作者还是描述了一些他设想的火星人飞行器。火星人的飞行器不使用燃料,而可能是通过反重力来进行飞行。

从地球人的角度来看,可以说火星人基本上没有文化。文化的动因感情对于火星人来说是不可理解的。他们不是通过语言交流,而是用心灵感应。火星人也不穿衣服,在小说里的火星人对于人类来说很难分辨。

但是作者说,火星人可能也有文化,只是可能是人类无法理解。

作者在这部小说里所描述的火星人的武器“热射线(英语:Heat-Ray)”和“黑雾”基本上就是激光和毒气。

在小说里,热光是从一个产生热气的箱子里产生的,再通过反射镜投射到目标上。小说中的热光非常类似激光,它没有颜色,能量很大,可以烧穿钢铁,击毁建筑,烧焦地面。

小说里另外一个常常提到的武器就是黑烟。火星人用黑色的粗管子发射弹筒,然后从弹筒中冒出烟团,并且慢慢扩散到四周,这和后来的化学武器非常相似。而处理则是通过喷水。黑烟进入血液后,会和血液中的某种元素结合,从而致命。

火星人的战争机器是三足步行机。他们的运动方式和动物的运动原理一样。而飞行武器在小说中没有正式登场,但是也通过主人公之口做了一些描述。

小说对外星人的外貌特征进行了直接描写,这也成了后来20世纪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一大特征。威尔斯在作品中首次意识到了外星人和地球人之间可能的文明冲突:星际之间的战争。而小说关于外星人侵略的题材也为许多科幻作品提供了基础。

1938年10月30日,美国CBS广播公司根据小说改编成一部名为“世界大战”的广播剧,播出相当成功。广播剧将火星人登陆地点改在了美国,并且由奥森·威尔士模仿著名新闻主持人作广播。

此外,1953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世界大战(英语:The War of the Worlds (1953 movie))》(The War of the Worlds)在当时也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1996年拍摄的《独立日》则是这部小说另一翻版。

1978年英国作曲家杰夫·威尼(英语:Jeff Wayne)还为小说制作了音乐CD(参看世界大战 (音乐剧)),在全球发行量超过600多万份。

有评论认为,作者在小说中借火星人屠杀地球人,批判了殖民主义的残酷无情。另外,小说所描述的对世界末日的恐慌,是西方19世纪末无数对世纪即将结束的紧张情绪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小说产生了一系列的衍生作品:

相关

  • 美学中世纪美学属于基督教神学,主张“上帝至美”。
  • 原子经济性原子经济性(Atom economy)是绿色化学中的一个概念,首先由斯坦福大学的 Trost 提出。它以化学反应中的“原子转化率”来衡量反应的经济程度:如果反应产物是对映异构体之一,为了达
  • 西奥多·O·迪纳西奥多·O·迪纳(英语:Theodor O. Diener,1921年2月28日-),在美国工作的瑞士植物病理学家,他在1971年从马铃薯纺锤块茎病发现类病毒,也是第一个发现类病毒的人。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 四极离子阱四极离子阱是一种使用交变电场来束缚带电粒子的离子阱,也称无线射频 (RF)阱或者保罗离子阱, 为了纪念发明者沃尔夫冈·保罗。 沃尔夫冈·保罗发明了这种装置并因此成果而分享
  • 鉴黄师鉴黄师是中国大陆一种专门鉴定淫秽色情光碟的职业,隶属于公安机关。工作内容是将办案单位送来的淫秽光碟和视频一一审看,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关于认定淫秽及色情出版物的规定
  • 迪特尔·福尔哈特迪特尔·福尔哈特(德语:Dieter Vollhardt,1951年9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奥格斯堡大学理论物理学教授。
  • 不可变对象在面向对象及函数编程语言中,不可变对象(英语:Immutable object)是一种对象,在被创造之后,它的状态(成员变量、属性等的值)就不可以被改变。至于状态可以被改变的对象,则被称为可变对
  • 程珤程珤(1512年-?年),字子彬,号静泉,山东掖县人,直隶德州左卫军籍,明朝政治人物。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一十四名进士。刑部观政,历升尚宝司卿,谪户部员外,历升副使,参政,至江西
  • 三十字架三十字架(立陶宛语:Trys kryžiai)是位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三十字丘(又名Bleak Hill 立陶宛语:Plikasis kalnas)上的一座纪念性建筑。 在维尔纽斯的三十字丘,至迟在1636年就已经有
  • 激变变星激变变星(Cataclysmic variable star,CV),是拥有一颗白矮星和伴星的双星系统(参考双子座U),这颗伴星通常是红矮星,但有些情况下它也可以是一颗白矮星或正在演化成次巨星。截止200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