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内阁,为明成祖首先确立。乃是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至永历十六年(1662年)的皇帝咨政机构,此后权力逐渐增大,后形成为明朝行政中枢。内阁辅臣的人数为一人至七人不等,辅臣奉使出外办事,多自称阁部。
明太祖废除宰相。起初,内阁大学士只具有顾问身份,皇帝为最终决定的权力,而大学士很少有参决的机会。到明仁宗、明宣宗时期,大学士均因有太子经师的恩情(帝师),而得以累加至太子三孤身份,地位日益受尊崇。宣宗时期,朝廷事无大小,宣宗均悉数咨询大学士杨士奇的看法而决定。虽然吏部尚书蹇义、户部尚书夏原吉召见时得以参与各部事宜,然而其还远不如杨士奇等内阁成员得以亲自接见。自此,内阁的权力日益增大,到明世宗中叶,夏言、严嵩等人执掌内阁,地位赫然为真正的宰相,亦可压制六部。然而,虽然首席内阁大学士(或称内阁首辅)有票拟的权力,但却不得不依赖于内部太监送达批红。首辅大学士的职权如同以往的丞相,但必须与宦官合作,才能执掌大政,如张居正结合冯保。明朝内阁由始至终都不是明朝中枢的一级行政机构,所谓内阁只是文渊阁的别称。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黄宗羲对明朝内阁作出如此评价:“或谓后之入阁办事,无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实也。曰:不然。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犹开府之书记也。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而后拟之,可谓有其实乎!”
明朝最初沿袭元朝制度,设立中书省,置左、右丞相。甲辰正月,初置左、右相国,其中李善长为右相国,徐达为左相国。吴元年,改右相国为左相国,左相国为右相国。洪武元年,改为左、右丞相。由中书省统六部,但不设置中书令。洪武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案之后,明太祖朱元璋罢中书省,分中书省之权归于六部。原中书省官属尽革,惟存中书舍人。
同年九月,朱元璋设置四辅官,以儒士王本等为之。洪武十五年,再次撤销,而仿照宋朝制度,设置华盖殿、武英殿、文渊阁、东阁诸大学士,其中礼部尚书邵质、检讨吴伯宗、翰林学士宋讷、典籍吴沉分别为四处大学士。之后,又置文华殿大学士,征耆儒鲍恂、余诠、张长年等人担任,以辅导太子,品秩为正五品,其主要权力只是顾问。
建文年间,改大学士为学士,悉数罢免大学士,各设学士一人。此后改谨身殿为正心殿,设正心殿学士。
明成祖靖难夺位后,召解缙、胡广、杨荣等人直入文渊阁,参与机务,内阁制度至此建立。然而,当时进入内阁的成员均来自翰林院编修、检讨与侍读等官职,并不兼任六部职位,也不得专制九卿。而九卿等官员上奏,亦不得向内阁通知。
洪熙年间,明仁宗因杨士奇、杨荣等为东宫旧臣,升杨士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杨荣为太常卿兼谨身殿大学士,于是从明仁宗起,内阁逐渐受到重视。之后杨士奇、杨荣等人均兼有尚书职位,虽然身居内阁,其头衔均以尚书为尊。景泰年间,王文以左都御史进吏部尚书后进入内阁,自后后,诰敕房、制敕房俱设中书舍人,六部承奉意旨,内阁权力更大。嘉靖以后,朝位班次均列六部之上。
黄淮临时内阁解缙内阁 胡广内阁 杨荣内阁
杨士奇内阁
杨士奇内阁
杨士奇内阁 杨溥内阁 曹鼐内阁
陈循内阁
高谷临时内阁 徐有贞内阁 许彬内阁 第一次李贤内阁
第一次李贤内阁 第一次陈文内阁 第二次李贤内阁 第二次陈文内阁 彭时内阁 商辂内阁 万安内阁
刘吉内阁 徐溥内阁 刘健内阁
刘健内阁 李东阳内阁 第一次杨廷和内阁 梁储内阁 第二次杨廷和内阁
第二次杨廷和内阁 蒋冕内阁 毛纪内阁 第一次费宏内阁 第一次杨一清内阁 第二次费宏内阁 第二次杨一清内阁 第一次张孚敬内阁 第一次翟銮内阁第二次张孚敬内阁 方献夫内阁 第三次张孚敬内阁 李时内阁 第一次夏言内阁 顾鼎臣临时内阁 第二次夏言内阁 第二次翟銮内阁 第三次夏言内阁 第三次翟銮内阁 第一次严嵩内阁 第四次夏言内阁第二次严嵩内阁徐阶内阁
徐阶内阁 李春芳内阁 高拱内阁
张居正内阁 张四维内阁 申时行内阁 王家屏内阁第一次赵志皋内阁 王锡爵内阁 第二次赵志皋内阁 沈一贯内阁 朱赓内阁 李廷机内阁 第一次叶向高内阁 方从哲内阁
方从哲内阁
方从哲内阁 刘一燝内阁 第二次叶向高内阁 第一次韩爌内阁 朱国祯内阁 顾秉谦内阁 黄立极内阁
黄立极内阁 施凤来内阁 李国�内阁 来宗道内阁 周道登内阁 第二次韩爌内阁 李标内阁 成基命内阁 第一次周延儒内阁 温体仁内阁 张至发内阁 孔贞运内阁 刘宇亮内阁 薛国观内阁 范复粹内阁 张四知临时内阁 第二次周延儒内阁 陈演内阁 蒋德璟临时内阁 魏藻德内阁
北宋元丰改制至元末
中国
(洪武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