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空缺(英语:accidental gap、lacuna、hole in the pattern)在语言学为一单词或其它词句形式在某种语言不存在,但是该语言的语法规则能允许此种现象。 不过,它可以从其它语言直接引用等值语言单位、或另行创造新词或等值词句形式来替代原来之单词或词句形式的空缺。偶然空缺不同于系统空缺(英语:systematic gap),即是偶然空缺是由于某些特定语言的音韵,形态,以及其它规则所设定的界限等之原因,因而使得在某些特定语言里的一些词汇或词句形式不存在于另一种语言里。例如,普通话/国语中发音为/pska51/的字是不存在的,因为它有复辅音,因而违背了其语音规则。这种情况属于“系统空缺”。与此相反,/pou51/遵守其语音规则,但没有汉字对应。虽然理论上这个字词”在某些特定的语言里”是可能存在的,可是实际上在普通话/国语里却不存在这样一个语词,所以它在普通话/国语的遗漏是属于“偶然空缺”或“词汇空缺”。偶然空缺可以发生在音韵、构词或语义上。
某个符合音韵规则的音节或词不存在。例如中文里有“逻”和“萄”这两个字,分别可以作为词的开头和结尾,但没有“逻萄”这个词。或者英语的语音组合法中,一个单词可以用/spr/开头(例如 或 等词)、可以用/ɪk/结尾(例如 或 ),但英语中没有发音为*/sprɪk/的字。
除此之外,音韵系统中缺少的音位对立(英语:Phonemic contrast)也可以称为音韵空缺,例如泰语没有(/ɡ/)
照构词规则应该存在,却没有的词。例如不成对词、不完全变化动词。
该语言中在其他情境下有区分某些意义,但是在特定情境下却没有词汇可以分别描述该意义。例如在亲属词汇中。“伯”和“叔”分别表示父亲的哥哥和弟弟,但没有词可以分别表示母亲的哥哥和弟弟,只能通称为“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