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电离

✍ dations ◷ 2025-10-02 19:37:38 #质谱,科学技术,离子源

电子电离(Electron Ionization,EI;曾称作电子撞击,Electron Impact)是一种离子化方法,其中高能电子与气体相的原子或分子以产生相互作用的离子。这种技术被广泛用于质谱分析,特别是对于气体和挥发性有机分子。

由钨或铼的加热灯丝产生的电子束与样品气体分子碰撞时,解离一个电子,并产生对应于被分析的样品的相对分子量带正电荷的离子。

电子被在灯丝和入口处的离子源之间的区域加速到70伏特。然后由被加速的电子吸引到阱电极集中成光束。它包含中性分子样品,引入到在垂直方向上的电子束的离子源。

高能量的电子,被称为接近通路硬电离源,使得在电场周围的中性分子大的波动,并诱导电离和碎裂。基团的阳离子的产物被朝向质量分析仪,是由一个排斥电极。电离过程往往得出的碎片离子,下面的检测和信号处理,传送有关的分析物的结构信息产生可预测的裂解反应。

离子化效率和生产碎片离子的强烈依赖于电子的分析物和能量的化学反应。在低能量(大约20 伏特),电子和分析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会传输足够的能量以使离子化。在大约70电子伏特的德布罗意波长的电子在有机分子的典型键的长度相匹配(约0.14 纳米)和能量转移到有机分析物分子被最大化,从而导致最强烈的电离和碎裂。在更高的能量,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变得比在典型的被分析物的键长变小;分子则变成“透明”的电子和离子化效率降低。

质谱分析法产生离子最常用的方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的分子,就是利用一高能电子束轰击样品,而由于试样游离前须先气化,故挥发性太低之化合物不适用此法。

相关

  • Prospective前瞻研究(prospective study)或前瞻性性队列研究(prospective cohort study)是一种时间纵向的研究,即观察一组人群随着时间推移,其中某些特定因素的不同如何影响某一结果的发生。
  • 孟加拉湾孟加拉湾(印地语:बंगाल की खाड़ी、孟加拉语:বঙ্গোপসাগর、缅甸语:ဘင်္ဂလားပင်လယ်အော်)是印度洋北部的一个海湾,西临印度半岛,东临中南半岛
  • NEC日本电气(日语:日本電気/にっぽんでんき nippon denki;英文译名:NEC Corporation,前称Nippon Electric Company, Limited),简称日电、NEC,中文又译为恩益禧(台湾使用),是日本一家跨国信
  • 鳍状肢鳍是一种平板状的肢、尾或其他构造,用于水中或其他液体中的游动,许多不同的生物皆演化出鳍,尤其是大多数的鱼类。在哺乳类中则有鲸鱼与海狮等动物拥有鳍。其他还有少数的爬虫类
  • 脉冲序列磁振脉冲序列(MR pulse sequence)出现在核磁共振相关的领域,包括了传统的核磁共振频谱(1952年)、磁振造影以及核磁共振量子电脑(简称磁振量脑)。历史上,一开始脉冲序列是只有
  • 王惟一王惟一,又名王惟德,生卒年代和籍贯不详,宋朝著名医学,擅长针灸之术。是宋仁宗、宋英宗时的御医。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年)时,王惟一任太医局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都骑
  • 栉虫目栉虫目(学名:Asaphida)是三叶虫纲下一个体型较大,具备多样性的目。其化石分布于古生代寒武纪中期至志留纪之间的地层。栉虫目三叶虫的头部(cephalon)与尾部(pygidium)通常大小相近,且
  • 2012《2012年欧洲歌唱大赛》(法语:"Concours Eurovision de la chanson 2012",英语:"Eurovision Song Contest 2012")是第57届《欧洲歌唱大赛》,于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办。在《2011年
  • 要港部要港部(日语:要港部/ようこうぶ Yōkōbu ?),为旧日本海军的机构之一,作为海军的根据地的一种,统辖舰队后方的机构。1889年(明治22年)5月29日,日本海军颁布了《镇守府条例》,其中规定
  • 朱延平朱延平(英语:Chu Yen-Ping、Kevin,1950年12月12日-),台湾电影导演,为台湾1980至90年代重要喜剧电影导演之一。朱延平在肄业自省立新竹高中后就读并毕业于东吴大学外文系。19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