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可萨汗国
✍ dations ◷ 2025-10-02 10:53:22 #可萨汗国
可萨人,也译作卡扎人、哈扎尔人,常指一西突厥的属部落,他们的汗国是中世纪初期最大的汗国。最早见于《隋书·北狄传》,《旧唐书·西戎传》和《新唐书·西域传下》称其为“突厥可萨部”,杜环《经行记》提到“苫国(叙利亚)有五节度,有兵马一万以上,北接可萨突厥,可萨北又有突厥”,他们半定居在东欧大平原至北高加索。领土可萨10世纪的崩溃他们与西突厥只有稀疏的关系(统治者是西突厥宗室,后来全然独立),他们在公元7世纪下半叶,在北高加索草原伏尔加河中下游建立了强大的可萨汗国,成为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中转站,疆域东至今花剌子模、今西哈萨克斯坦州、西至多瑙河与今乌克兰,达吉斯坦是核心,南至格鲁吉亚、车臣、克里米亚、小亚细亚东北、他们与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在政治和经济上保持密切的关系。他们的可汗名号是答剌罕。“可萨”一词在德文有“异教徒”,希腊文有“匈奴骑兵”,在俄文与希伯来文有“牧羊人”,在阿拉伯语有“小眼睛”的意思,在亚美尼亚与格鲁吉亚有“北方”的意思,在突厥语解为“游荡”,古代波斯史说可萨人好劫掠与长途奔袭,长矛是主要武器,亚洲人后来把类似于可萨人那样生活的也称为可萨人,在1480年代,格鲁吉亚还有自称可萨人的突厥语游牧民,哥萨克与哈萨克也源于此字。在车臣语中,“可萨”一词可解为“美丽谷地”。汗国民族有突厥语部落、波斯人、乌戈尔人、斯拉夫人、哥德人和高加索人。《世界境域志》中说可萨汗国可汗姓氏是阿史那(Asna)。他们在东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争夺阿塞拜疆的时候,可萨可汗札比尔曾借兵四万给东罗马帝国(统军将领叫布里设,意为“灰狼”;可萨曾经与东罗马人在里海以南战争)。他们猛烈抵抗阿拉伯人的入侵(他们阻止倭马亚王朝入侵东欧)。在八世纪中叶,可萨王公从萨满教皈依犹太教(具体是卡拉派犹太教)。大约740年可萨可汗信奉犹太教,由一名有犹太人血统的将军布蓝倡导下接受(成为国教),一部分平民跟进,但平民多是穆斯林与基督徒。十世纪时阿拉伯人说他们已与犹太人无异。在十一世纪受基辅罗斯人,东罗马帝国与佩切涅格人攻击下覆灭,现在的克里米亚从前称可萨利亚,很多民族称呼里海为可萨海。势力最大时至摩苏尔。可萨人是欧洲突厥语部落中最文明的,他们曾有三个首都:可萨汗国在1030年受东罗马帝国与基辅罗斯攻击下亡国。他们的故地被钦察人占领。当可萨帝国被基辅罗斯和东罗马帝国瓜分后,一部分可萨人信了伊斯兰教成为中亚伏尔加河、北高加索的突厥语穆斯林(库梅克人,诺盖人、哈萨克人)。另一部分没有改变信仰的可萨突厥人被俄罗斯历次驱逐犹太的浪潮中不断向中欧迁移、加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也有三个部落被派遣到潘诺尼亚。还有极少数融入克里米亚鞑靼人与卡尔梅克人。王位分为可汗和汗伯克。当代阿拉伯历史学家认为,相关的可汗(阿史那氏),纯粹是一种精神的统治者或权力有限,而伯克是负责行政和军事事务,可汗与伯克住在阿的里,伏尔加河一个岛上,伊本·法德兰说可汗有25位妻子60个妾,宫廷也有阉人。这种做法影响了后来的匈牙利人与乌古斯人,军队本来是突厥语族部落,后来由花剌子模佣兵组成。有一位穆斯林史家伊斯塔克里提出,可萨人分成两种,有肤色白,头发红色,眼珠蓝色等特征的白可萨人(Ak Khazar),与肤黑黝黝的接近深黑,好像他们是“某种形式的印度人”的黑可萨人(Kara Khazar)。然而,许多突厥语国家也有类似的(政治,而不是种族)之间的分工,白色的执政武士种姓和黑色的平民阶层。他们的可汗平时不见人,四个月出现一次,平日事务由伯克负责,每日入见表示尊重,有一位阿拉伯作家说十世纪后可萨贵族也是犹太人。可萨的居民有自己的法官,犹太人两个(妥拉律法判案),穆斯林二个,基督徒两个,斯拉夫人另有法官。他们像西突厥一样有吐屯在克里米亚。可萨人像西突厥一样,封属国酋长为俟利发。向他们纳贡的部族有:佩切涅格人、乌古斯人、沙比尔人、克里米亚哥德人、克里米亚匈人、马札儿人、格鲁吉亚人、亚美尼亚人、阿兰人、北高加索匈人、列兹金人、阿瓦尔人、切尔克斯人、亚塞拜然人、东斯拉夫人、布尔塔斯人、保加尔人、摩尔多瓦人、铁勒拔塞部。
相关
- 弧状云弧状云(arcus cloud),是一种罕见的云层。通常会形成于冷锋之前缘,一旦寒冷的气流扩展开来,会推升前方的暖空气,气流有时会沿着水平轴方向流动。弧状云又可分为卷轴云(Roll clouds)和
- 斯瓦希里语斯瓦希里语(kiswahili),属于班图语族,是非洲语言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5500万多人),和阿拉伯语及豪萨语并列非洲三大语言。斯瓦希里语是坦桑尼亚、肯尼亚、乌干达的官方语言,刚果
- 印度教印度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是南亚次大陆占主导地位的宗教,并包含许多不同的传统。印度教基于一种独有的知识或哲学观点。它包括了婆罗门教的湿婆派、毗湿奴派、沙克达教及其他
- 佟振合佟振合(1937年9月1日-),中国有机化学家。生于山东梁山。196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和物理系。1983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 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德语:Wolfram von Eschenbach,1170年-1220年),是一位德国骑士,同时也是诗人。他被视为是中世纪最杰出的史诗作家之一。沃尔夫拉姆·冯·埃申巴赫的生平鲜
- 生物色素生物色素是生物细胞中的一类化学物质,它们因为一些特殊的化学结构,能够对光线造成反射、干涉、散射或是吸收等效果。动物的皮肤、毛发、眼睛等部位具有不同种类色素细胞。血红
- 贝拉·巴纳锡贝拉·巴纳锡(匈牙利语:Béla H. Bánáthy,1919年12月1日-2003年9月4日),匈牙利裔美国人,著名语言学家及系统科学家。巴纳锡出生于匈牙利朱拉(Gyula)在匈牙利皇家路多薇卡学院毕业
- 松本清张松本清张(1909年12月21日-1992年8月4日)是日本著名的作家。其作品的特点是用推理小说的方法,探索追究犯罪的社会根源,揭露社会的矛盾和恶习,反映人们潜在矛盾和苦恼。的创作打破了
- 大碰撞大碰撞说(英语:Giant impact hypothesis),是一种解释月球形成原因及过程的假说,也可用于探讨金星及火星等类地行星的卫星生成。该假说认为在大约45亿年前(或太阳系形成后约2,000万
- Wattieza瓦蒂萨属是生存于泥盆纪中期的一种古代植物,属于枝蕨纲,和现今的蕨类为近亲。最近在斯科哈里郡发现的泥盆纪中期化石统一了“瓦蒂萨属”的树冠,其中树根和树干的部分早在18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