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解码器
✍ dations ◷ 2025-09-30 21:42:03 #解码器
译码器是电子技术中的一种多输入多输出的组合逻辑电路,负责将二进制代码翻译为特定的对象(如逻辑电平等),功能与编码器相反。译码器一般分为通用译码器和数字显示译码器两大类。数字电路中,译码器(如n线-2n线BCD译码器)可以担任多输入多输出逻辑门的角色,能将已编码的输入转换成已编码的输出,这里输入和输出的编码是不同的。输入使能信号必须接在译码器上使其正常工作,否则输出将会是一个无效的码字。译码在多路复用、 七段数码管和内存地址译码等应用中是必要的。译码器可以由与门或与非门来负责输出。若使用与门,当所有的输入均为高电平时,输出才为高电平,这样的输出称为“高电平有效”的输出;若使用与非门,则当所有的输入均为高电平时,输出才为低电平,这样的输出称为“低电平有效”的输出。更复杂的译码器是n线-2n线类型的二进制译码器。这类译码器是一种组合逻辑电路,能从已编码的n个输入,将二进制信息转换为2n个独特的输出中最大个数的输出。我们说2n个输出的最大个数,是因为当n位已编码信息中有未使用的位组合时,译码器可能会有少于2n个输出。译码器包括2线-4线译码器、3线-8线译码器或4线-16线译码器。在有使能信号输入的情况下,2个2线-4线译码器可以组成1个3线-8线译码器,同样,2个3线-8线译码器可以组成1个4线-16线译码器。在这类电路设计中,2个3线-8线译码器的使能输入都来自于第四个输入端,这一输入在2个3线-8线译码器间起到了选择器的作用t。这使得第四个输入端可以使2个译码器中的任何一个工作,其中第一个译码器产生输出D(0)至D(7),第二个译码器产生输出D(8)至D(15)。包含使能输入的译码器又称译码器-多路分配器。因此,将第四个输入端作为2个译码器共享的输出就能组成1个4线-16线译码器,能产生16个输出。大多数随机存取存储器使用n线-2n线译码器来将地址总线上已选择的地址转换为行地址选择线中的一个。在CPU设计中,指令译码器是CPU的一部分,能将存储在指令寄存器或微程序指令中的比特转换为能控制CPU其他部分的控制信号。8个寄存器组成的简单CPU会使用指令译码器中的3线-8线逻辑译码器来选择寄存器文件的源寄存器并输出到ALU以及目的寄存器中,以接受ALU的输出。典型的CPU指令译码器也包括其他很多组件。
相关
- 古代史古代世界,或者古代史一词,用法相当模糊。其所指称的历史时期依各文明发展情况快慢而有所不同,但就其上限而言,一般是以出现文字作为古代史与史前史之分界。古代史之下限,则各文明
- 甲壳类见内文甲壳亚门(学名:Crustacea)是由非常大的一组的节肢动物门形成的,通常被当作是一个亚门,包括常见的物种,例如螃蟹,虾,龙虾,淡水龙虾,磷虾,和藤壶等等。这些物种通过对非常不同的环
- 载脂蛋白B100· phospholipid binding · heparin binding · cholesterol transporter activity · lipase binding· extracellular space · cytoplasm · early endosome · e
- DNA重组重组DNA是一种人工合成的脱氧核糖核酸。它是把一般不同时出现的DNA序列组合到一起而产生的。从遗传工程的观点来看重组DNA是把相关的DNA添加到已有生物的基因组中,比如细菌的
- 脂双分子层磷脂双分子层(英语:lipid bilayer 或phospholipid bilayer)是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的薄膜。 几乎所有细胞生物的细胞膜和许多病毒的包膜都主要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此外,核被膜和
- 龚岳亭龚岳亭(1928年4月5日-2014年12月27日),上海人,中国生物化学家。1949年冬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兼任上海计划生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名誉
- 下奥地利下奥地利(德语:Niederösterreich)是奥地利面积最大的州(19,174平方公里),人口仅次于维也纳州(1,545,804)。其与上奥地利、维也纳州组成奥地利的历史核心地区。首府自1986年经公民表
- 上洛马米省上洛马米省(法语:Province du Haut-Lomami)是位于刚果民主共和国南部的一个省,首府卡米纳(Kamina),人口2,540,127(2005年),面积108,204 km²。
- 斯特拉波斯特拉波(希腊语:Στράβων,前64年–23年),公元前1世纪古希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生于现在土耳其的阿马西亚(当时属罗马帝国),著有《地理学》(Γεωγραφικά)17卷。斯特拉
- 长兴岛长兴岛是位于中国长江入海口处的冲积岛,现面积88平方公里,本地人口约3.6万人,全岛即上海市崇明区长兴镇的行政区域。长兴岛浮出水面,最早成型于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清道光二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