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生体学说

✍ dations ◷ 2025-10-03 15:51:21 #内共生

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特别是远洋杆菌目(英语:Pelagibacterales)(Pelagibacterales)),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的蓝细菌。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

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柯夫斯基(英语: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

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英语:Dorion Sagan)(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

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尽管它们缺乏DNA。克里斯汀·德·迪夫认为它们也许是最早的内共生体,使得细胞能够抵抗地球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氧气。然而,现在看来它们可能是“从头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

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细菌内共生的证据如下:


相关

  • 小DNA病毒细小病毒科(英语:Parvoviridae),又称“小DNA病毒科”,是最小且最简单的DNA病毒,少部分此科的病毒有环境耐受性。在1960年代被发现会感染哺乳动物,可分成两类,一类可自己进行复制,另一
  • 蜜蜂蜂科(学名:Apidae)是蜜蜂总科中最大的一个科(family),涵盖了至少5700种蜂。这个科包括了一些最常见的蜂,比如熊蜂(bumblebee)和蜜蜂,还包括无蛰蜂(stingless bees)、木蜂(carpenter bees)
  • 荷兰历史罗马帝国时期,荷兰地区归属高卢行省以及下日耳曼行省,当时这块地区有广义的日耳曼部落,而南部有高卢人,高卢人后来占领这块地区并建立法兰克王国墨洛温王朝。中世纪时期,这些沿着
  • 后劲反五轻后劲反五轻运动是1987年中油公司与中华民国政府决定在高雄炼油厂增设第五轻油裂解厂(简称“五轻”)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环保抗争运动。期间曾举办公民投票,最后在中油承诺回馈金与
  • 北极点北极点,又叫北极(英语:North Pole),用于称呼地球上的地理北极,即在地球表面上最北的点,也就是地球的自转轴在北半球与表面相交会的点。北极点周围的地区称为北极地区。地理上的北极
  • 秘鲁寒流洪堡凉流,也称秘鲁寒流,南太平洋东部凉流,是一个低盐度的洋流,沿南美洲西岸从智利南端伸延至秘鲁北部,于南纬10°以北偏向西行,构成南太平洋南赤道海流的补偿流。在北端可伸延至离
  • 瑞澄瑞澂(1863年-1915年),字莘儒,号心如,博尔济吉特氏,满洲正黄旗人,生于北京,为大学士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恭镗之子。清末政治家,末代湖广总督。瑞澂少年时纨绔成性,与劳子乔、岑春煊并称“
  • 苏发努冯苏发努冯亲王(老挝语:ສຸພານຸວົງ;1909年7月13日-1995年1月9日),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和老挝人民革命党及老挝人民军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首任老挝国家主席(1975~1991)。巴特
  • 阿布哈里卜监狱巴格达中央监狱,旧称阿布格莱布监狱(阿拉伯语:سجن أبو غريب‎ Sijn Abu Ghuraib‎;意为“乌鸦之父”或“乌鸦之所”),为于伊拉克巴格达以西32公里的阿布格莱布城。在20
  • 假死假死可以指动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