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油粒体
✍ dations ◷ 2025-10-07 18:42:48 #油粒体
油粒体(英语:elaioplast, elioplast),又称油质体、造油体,是植物细胞中的一种质粒体,属于白色体,其主要功能为储存和合成脂质。油粒体的英文名称elaioplast来自古希腊文的ἔλαιον(elaiov),意指橄榄。油粒体是一种特化的白色体,形状多为圆形,其功能与脂质储存与代谢有关,通常以“质粒体小球”(plastoglobuli)的形式储存脂质,质粒体小球过去认为分散在油粒体的基质中,后来发现它们可能与类囊体基粒边缘膜曲率最大处相连,其外侧由原纤维蛋白(英语:fibrillin)包覆以避免其相互融合,内部除了脂类外,还有与类萜代谢有关的酵素。数个质粒体小球可以细颈状的区域彼此结合成串状。油粒体中的油脂多与与原核生物合成的油脂相似的三酸甘油酯、与固醇酯(英语:sterol ester),与内质网中合成的油脂成分有所不同。和其他质粒体一样,油粒体有自己的环状DNA,可自行透过分裂而增生。除了油粒体之外,特化为储存功能的白色体还有淀粉体和蛋白质体。油粒体常存在于苔藓植物和单子叶植物的细胞中,它们常存在于植物的花朵、果实与种子等器官,例如柑橘果皮外侧的细胞即富含油粒体,其合成的脂类为柑橘果实的香气来源,许多植物花药绒毡层(英语:Tapetum (botany))细胞中也有油粒体,花粉释放前,绒毡层的细胞会分解,使油粒体被释出,让其中的油脂附着在花粉最外侧的壁上。油粒体中储存的脂质在需要时可分解供植物使用。以种子细胞中的油粒体为例,储存的三酸甘油脂先被脂酶分解成甘油与三分子游离的脂肪酸,甘油可转换成糖类或参与呼吸作用,脂肪酸则进入乙醛酸循环体,经过一连串乙醛酸循环的代谢步骤,最后转换成葡萄糖。有时三酸甘油脂只释出两个脂肪酸,形成甘油一脂,也会直接从油粒体移至乙醛酸循环体加以分解。不同植物分解油粒体的机制有所差异。玉米、油菜和蓖麻等的种子脂酶存在油粒体中,不过前两者在干燥的情况下不存在脂酶,蓖麻干燥下的脂酶也可能和脂质大量分解无关,发芽时仍是以新合成的脂酶分解脂质。棉花种子的脂酶则是在细胞质合成后再送入油粒体中。许多植物也以油脂体(oleosome)贮存脂质,油脂体是由粗糙内质网衍生的构造,并非质粒体。与油粒体相比,油脂体可能多用于较长时间的贮存。
相关
- 奶酪
- 肠道肠脏,或称肠,是指消化系统中,由胃至肛门之间的消化管道,为大部分化学消化过程的所在地,将食物的营养吸收。肠脏主要分为小肠(十二指肠、空肠及回肠)及大肠(盲肠、结肠及直肠)两部分。
- wikiWiki(i/ˈwɪkiː/)是在万维网上开放,且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由沃德·坎宁安于1995年首先开发。沃德·坎宁安将wiki定义为“一种允许一群用户用简单的描述来创建和连接
- 拟菌病毒Acanthamoeba polyphaga mimivirus拟菌病毒是一个包括Acanthamoeba polyphaga mimivirus(APMV)的一个属,或许是与演化史相关的巨型病毒。通常所说的“拟菌病毒”就指APMV。在口
- 净迁移率这是一个关于各国净迁移率的列表,数据基于中情局的《世界概况》。正值代表净迁入,负值代表人口净迁出。
- 生物物理学生物物理学(英语:Biophysics)是生物学和物理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生物的物理特性。生物物理涵盖各级生物组织,从分子尺度到整个生物体和生态系统。它的研究范围有时会与生理学、生物
- 生长因子生长因子(英文:Growth factor)一词是指天然的蛋白能刺激细胞增殖和细胞分化。生长因子调节细胞的各类活动与功能。生长因子通常充当细胞间的信号分子。生长因子结合到靶细胞
- GFAJ-1GFAJ-1是一种杆状盐单胞菌科(Halomonadaceae)嗜极细菌。该细菌能在缺乏磷元素的环境中吸收通常被认为有剧毒的砷元素进入细胞内,并利该元素合成类似ATP、磷脂等有机化合物或对
- 生育控制生育控制(英语:Birth control)也称为避孕,是避免怀孕的方式或是设备。而计划生育即对生育子女的数量和时间做出计划,其中也会包括取得及使用避孕设备或方式。从远古时代以来,人类
- 副伤寒热副伤寒是一种由肠道沙门氏菌引起的疾病,目前已知有三种血清型可造成该疾病。症状与伤寒相当类似,且通常发生于接触细菌后的6至30天。 通常会逐渐地在几天内发展出高烧,其他像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