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

✍ dations ◷ 2025-07-07 17:33:38 #哲学,宗教社会学

魅(英语:Disenchantment)在社会科学中是指在现代社会消去神秘主义(魅惑力)的表面并把文化合理化,这个概念最初由马克斯·韦伯借用弗里德里希·席勒的理论来描述现代化、官僚化的世俗西方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自然理解能力比信仰更有价值、过程都以合理的目标为方向,与韦伯所说的“这个世界上遗留着好的迷人的花园”的传统社会相对立。

“祛魅”和“复魅”的概念,在西方后现代哲学著作中使用的比较多,但学术界没有公认准确的定义。“祛魅”是指剥去附着在事物表面上的那层虚假的东西,即“魅”;“复魅”有时也译为“返魅”,是主张返回事物的自然状态,恢复事物的本来面貌。

韦伯对祛魅过程的正面评价和反面评价占据了法兰克福财经管理大学的关于启蒙运动中自我毁灭因素的考试。

哈贝马斯随后努力为祛魅的表面寻找现代性的积极基础,甚至有时欣赏韦伯对世俗社会建立时代的认知,这仍然是“死去的宗教信仰的鬼反复出现”。

一些人将世界的祛魅视为在集体主义的标准空虚感中对存在主义承诺和个人责任的呼吁。

祛魅凭借在流行中被攻击和衰退的促进集体认同感的仪式信仰的引导结构、机构,与去神圣化的概念有关。根据亨利·休伯特和马塞尔·莫斯的理论,献祭仪式涉及两个过程:神圣化和去神圣化。第一个过程赋予了对神圣内容的世俗化提供—献祭—提供了神圣世界与世俗世界之间的交流。一旦实行了献祭,仪式必然会为了在合适的地方返还神圣和世俗而变得非神圣化。

祛魅运作在宏观层次上,而不是在上面描述的微观层次上。它也凭借首先需要神圣化的混沌的社会因素来继续以知识作为他们的解药。因此祛魅能够与涂尔干提出的“失范”有关。

近年来,韦伯的范例受看到“复魅”过程在祛魅旁边运作的思考者的挑战。因此,“魅”被用于在根本上改变低价服务工作的被体验。

荣格考虑用符号为精神上从复魅世界的无意识返回提供一种方法 - 发现神话的方法,一旦提供了全体感觉,通过一个祛魅新式。

厄内斯特·盖尔纳争论认为尽管祛魅是现代性的不可避免的产品,许多人恰好不能站在一个祛魅的世界,因此选择为各种各样的“复魅教义”,例如精神分析学、马克思主义、维特根斯坦思想、现象学、民族方法学。这些复魅教义的显而易见的特征是他们都在尝试使他们自己与自然主义能共处:换句话说,他们不涉及超自然力量。

英国社会学家Leo Ruickbie以在现代魔术实践者演示复魅的新异教社区的研究为基础进行表演。同时使用定性参与分析和定量调查分析,他能够论证一个范围内的反复迷人的特征符合韦伯理论的那些推测。

相关

  • 牵引力在机械工程中,牵引力是指包括汽车、铁路机车、自行车等轮式车辆载具的传动系统对车轮产生以旋转力矩,通过动轮与地面或钢轨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力的作用方向与车辆运动方向
  • 七姐织女是天帝与王母娘娘所生的七仙女的幺女,排行第七,工作是编织神仙的衣服以及天上的云彩,是纺织业者、情侣、妇女、儿童的守护神,著名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的女主角,古代中国天文中
  • 帝国议会最终会议19世纪的德国教会世俗化运动是将教会的财产转移给君主的过程,改变了教会一直以来在经济上富裕的状态,带来各种正面及负面的影响。德意志帝国在18世纪末是由大约300个国度和小
  • 色彩管理色彩管理(英语:Color Management,也称颜色管理)是一种用于在各种数字图像设备(如扫描仪、数字相机、显示器、打印机等)之间进行可控的色彩转换的技术。色彩管理的首要目的是让不同
  • 德川家光德川家光(1604年8月12日-1651年6月8日),德川幕府第三代将军。二代将军德川秀忠次子,母为崇源院。家光有一位异母兄长,名叫长松丸,但是夭折。同母弟德川忠长(骏河大纳言);同母的姐姐有
  • 燕尾服《神奇燕尾服》(英语:The Tuxedo)是一部于2002年的美国动作喜剧片。该片讲述出租车司机吉米·唐(成龙)帮助美国中央情报局破案的故事。灵魂乐教父—詹姆士·布朗在剧中客串演自己
  • 保罗·布赛克保罗·约瑟夫·布赛克(英语:Paul Joseph Busiek;1923年4月1日-2016年4月18日),是美国的共和党政治人物及医生,前密苏里州众议院议员。布赛克出生在密苏里州斯普林菲尔德,曾入读杜利
  • 卡尔卡拉卡尔卡拉(马耳他语:Il-Kalkara)是马耳他东南区(英语:South Eastern Region)的一个村庄,2014年3月时有人口3,014人。该村名字出自拉丁语的“石灰”,人们认为该地自罗马时期以来就一直
  • 瓦力 (政治人物)瓦力(かわら つとむ,1937年4月1日-2013年1月13日),本姓户岛,婚后入赘妻家并从妻姓瓦,日本政治人物,众议院议员,自民党籍,所属派阀为宏池会。1937年生于石川县七尾市,中央大学毕业,曾任前
  • 纪育沣纪育沣(1899年12月22日-1982年5月18日),浙江鄞县人,中国有机化学家,药物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于1921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化学系;192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任教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