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贝尔·布雷松

✍ dations ◷ 2025-07-11 13:01:18 #罗贝尔·布雷松

罗贝尔·布雷松(Robert Bresson,1901年9月25日-1999年12月18日)是一位法国电影导演,出生于多姆山省布罗蒙拉莫特,不属于任何运动、无法归类的导演,但对于电影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罗贝尔‧布雷松早年曾学习绘画,二次大战时成为战俘一年,其间接触了电影胶卷,引发其对电影之兴趣。

1943年执导第一部长片《罪恶天使(法语:Les Anges du péché)》。1951年以电影《乡村牧师日记(法语: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film))》扬威威尼斯电影节;1957年以《死囚越狱(法语:Un condamné à mort s'est échappé)》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62年以《圣女贞德的审判(法语:Procès de Jeanne d'Arc (film))》获得戛纳电影节评审团奖。1977年以电影《很可能是魔鬼(法语:Le Diable probablement)》获得柏林电影节评审团大奖银熊奖。1983年以电影《钱(法语:L'Argent (film, 1983))》再度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1989年获颁威尼斯电影节终身成就金狮奖。

布雷松和某些著名的剧作家合作,并改编了一些文学作品:让-皮埃尔·吉侯杜(1943)、让·考克多(1944)、乔治·贝尔纳诺斯(Mouchette,1967)、杜斯妥也夫斯基、托尔斯泰等。

由于对前两部电影中女主角的失望,自电影《乡村牧师日记(法语:Journal d'un curé de campagne (film))》开始,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非职业演员不该演出过任何电影、戏剧,避免观众先入为主的想法。他认为诠释不应是一种剧场式的表演,而只是单纯传达导演意图的行动,并避免过於戏剧化的表现和表情。

1975年出版电影理论书集《电影书写札记》(Robert Bresson, Notes sur le cinématographe, Paris, Gallimard, 1975)。

在“作者电影”(Cinéma d'auteur)中,影片被视为导演的艺术创作品,而不只是为了娱乐观众,这与布雷松的想法不谋而合。使他影响到“新浪潮”运动后的“作者电影”导演。

相关

  • 氢化可的松皮质醇(法语:cortisol),又译成可的松(音译),属于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皮质激素之中的糖皮质激素,在应付压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故又被称为“压力荷尔蒙”。皮质醇会提高血压、血糖水平和产
  • 沃夫-贺许宏氏综合征沃夫-贺许宏氏综合征(Wolf–Hirschhorn syndrome,简写WHS),是一种基与人类第4号染色体的遗传基因缺陷而引起的疾病。生长发育迟缓、心智障碍,还伴有癫痫症状。
  • 伊斯兰教末世论伊斯兰教的末世论和伊斯兰教六大信仰有关。伊斯兰教和其他的亚伯拉罕诸教一样,都教导死后肉体复活、神创世的计划以及人类灵魂不灭等教义;义人将获得乐园(天堂)的欢乐,而恶人将在
  • 伊木远雄伊木远雄(1567年-1615年6月3日)是日本战国时代至江户时代初期武将。通称七郎右卫门。实名为常纪,有改名常重、常氏、尚远。别名远胜。号常糺。武间和泉守常春之子。尾张国出身,仕
  • 充中充中,汉朝时代荆州的部落。汉章帝建初三年(78年)冬,溇中蛮覃儿健等反汉,攻烧零阳(今慈利县)、作唐(今安乡县)、孱陵(今公安县)之界。第二年(79年)春,发动荆州七郡及汝南郡、颍川郡弛刑徒吏
  • 懒吼猴懒吼猴(),又名红面吼猴,是中美洲的一种吼猴。它们分布在伯利兹、危地马拉及墨西哥等接近尤卡坦半岛的地方。它们栖息在常绿、半落叶及低地雨林。虽然它们与非洲的狒狒并非近亲,但
  • 清三通清三通,即《皇朝文献通考》、《皇朝通典》、《皇朝通志》三书,清朝亡后,改名《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三通”是“续三通”的续作,体例大致沿袭杜佑《
  • 周嘉宁周嘉宁(1982年2月16日-),生于上海, 复旦大学中文系现当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硕士,中国当代小说家、翻译。她同时也是张悦然主编之《鲤》系列文学杂志的文字总监。
  • 法相应派),又名法宗派、法派、达摩育帝迦尼柯耶;是现代上座部佛教宗派之一,起源于近代泰国,普遍流传于泰国、缅甸、柬埔寨、老挝等国,主张严持戒律。泰国和柬埔寨的法相应派现任僧王分别为颂德帕摩诃穆尼翁(英语:Ariyavongsagatanana (Amborn Ambaro))和武记。法相应派起源于1829年—1833年的曼谷拍那空的波稳尼威寺(英语:Wat Bowonniwet Vihara)。泰国国王拉玛四世(Rāma IV)在登基前曾出家26年,法号金刚智(Vajirañāṇo),他精通巴利语和佛教教义,并致
  • 牟子理惑论《牟子理惑论》,又叫《理惑论》、《牟氏理惑论》、《牟子》,是中国最早的佛教论书,相传由东汉牟子著述。全书以问答体写就,回答了儒家思想对佛教的偏见和诘问,体现了佛教初传中国时的思想面貌,被认为是了解佛教初传中国之情况,研究中国佛教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文献。全书凡39章,主要围绕佛和儒的“剃发出家与行孝之争”、“不婚无嗣与礼教之争”、“神灭与神不灭之争”展开——简单而言即“夷夏之争”,最终落到佛道儒三教一致的观点上。《理惑论》内容所涉交州(今越南)风俗、中国人对佛教的偏见等,与魏晋汉时期状况符合,诸多提问是魏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