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共生学说
✍ dations ◷ 2025-10-08 20:27:46 #内共生学说
共生体学说(英语:Symbiogenesis),又称内共生学说(英语:endosymbiotic theory),是关于真核生物细胞中的一些自主细胞器ㄧ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的学说。根据这个学说,它们起源于共生于真核生物细胞中(之内)的原核生物。这种理论认为线粒体起源于好氧性细菌(很可能是接近于立克次体的变形菌门细菌,特别是远洋杆菌目(英语:Pelagibacterales)(Pelagibacterales)),而叶绿体源于内共生的光合自养原核生物的蓝细菌。这个理论的证据非常完整,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1905年,康斯坦丁·梅列施柯夫斯基(英语:Konstantin Mereschkowski)最先提出叶绿体是由原先的内共生体形成的这一想法,随后1920年代Ivan Wallin提出了对线粒体的相同想法。随着人们发现它们含有DNA,这些想法被Henry Ris重新提出。内共生假说被琳·马古利斯所普及。在她1981年的《细胞进化中的共生》中,她认为真核细胞起源于相互作用的个体组成的群落,也包括内共生的螺旋体形成了真核生物的鞭毛和纤毛。后一种想法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鞭毛缺乏DNA,在结构之外和原核生物也没有明显相似性。根据马古利斯和多里昂·萨根(英语:Dorion Sagan)(1996),“生命并不是通过战斗,而是通过协作占据整个全球的”,而达尔文关于进化由竞争驱动的想法是不完善的。然而也有人认为内共生更像奴隶制而非互利共生。有人认为过氧化物酶体可能也具有内共生起源,尽管它们缺乏DNA。克里斯汀·德·迪夫认为它们也许是最早的内共生体,使得细胞能够抵抗地球大气中越来越多的氧气。然而,现在看来它们可能是“从头合成”的,而非具有共生起源。线粒体和叶绿体起源于古代细菌内共生的证据如下:
相关
- 海底火山海底火山,是大洋底部形成的火山。海底火山的分布相当广泛,海底火山喷发的熔岩表层在海底就被海水急速冷却,有如挤牙膏状,但内部仍是高热状态。海底火山产生的岩浆约占全年总量的
- 耳部耳部,为汉字索引中的部首之一,康熙字典214个部首中的第一百二十八个(六划的则为第十一个)。就繁体和简体中文中,耳部归于六划部首。耳部以左、下方为部字。且无其他部首可用者将
- 生命生命泛指一类具有稳定的物质和能量代谢现象并且能回应刺激、能进行自我复制(繁殖)的半开放物质系统。简单来说,也就是具有生命机制的物体。生命个体一定会经历出生、成长、衰老
- 视觉化视觉化(英文:Visulation),又称为可视化模拟或者可视化仿真,是指其中对于特定系统的可视化与计算机模拟同时进行的一种混合过程。许多的用于GPGPU程序之中都包括有视觉化过程;通常,
- 依赖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英语:dependent personality disorder,缩写为DPD),旧称无力型人格障碍,是以心理上的过分依赖他人为特征的一种人格障碍。这种人格障碍的状况是长期存在的(慢性的)。
- BCR结构 / ECOD1K1F, 2AIN· protein tyrosine kinase activity · Rho guanyl-nucleotide exchange factor activity · GTPase activator activity · protein binding
- 扁桃腺结石扁桃腺结石(英语:Tonsilloliths、tonsil stones或tonsilar calculi)是口腔内藏于腭扁桃体(英语:Palatine tonsil)上的钙化物,米粒至爆谷大小,重300毫克(0.011盎司)至42克(1.5盎司),可导致
- 皮卡第语皮卡第语(法语:Picard),又译作庇卡底语,是一种接近法语的语言,属于罗曼语族。两个法国北部的地区使用皮卡第语,分别是北部-加来海峡与皮卡第大区。
- 内颈动脉内颈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位于头颈部两侧。总颈动脉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C3或C4)会分支为外颈动脉及内颈动脉。内颈动脉会经由颈动脉管(英语:Carotid canal)近入颅腔,供应大
- 迷幻蘑菇赛洛西宾蕈类(英语:psilocybin mushroom),即裸盖菇,俗称迷幻蘑菇、神奇魔菇或魔菇,是含有裸盖菇素和脱磷酸裸盖菇素等迷幻物质的蕈类。它们在生物属分类上涵盖田头菇属(Agrocy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