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光谱法

✍ dations ◷ 2025-10-02 23:24:04 #光谱学,澳大利亚发明,科学技术,分析化学

原子吸收光谱法(英语: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又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是一种根据特定物质基态原子蒸气对特征辐射的吸收来对元素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在仪器分析中,原子吸收光谱法用于测定特定元素在溶液中的浓度。对于固体样品则需通过处理制成溶液分析。目前可用AAS定量分析的元素达70余种。

AAS在不同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除了环境中衡量元素的测定,到生物体组织中微量元素含量分析,以及制药中检验产品催化剂金属元素残留含量等。

原子吸收现象早在19世纪初就已被发现。德国海德堡大学的本生和基尔霍夫的研究奠定了AAS的理论基础。然而,原子吸收的波长范围十分狭窄,用于定量分析对光源单色程度要求十分苛刻,故早年的应用受到限制。

直到1955年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的科学家阿兰·沃尔什(Alan Walsh)发明了空心阴极灯,得到了满足AAS测量条件的锐线光源,才奠定了原子吸收光谱法的测量基础,应用于金属元素分析。该法在60年代后得到迅速发展,趋于成熟。它现在可用于70多种元素的直接测定,是测定微量或痕量元素的重要技术,有很广泛的应用。方法仪器简单,操作简便,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抗干扰能力强,精密度高。

原子吸收光谱仪主要由锐线光源、原子化器(与试液相连)、分光系统、检测系统和电源同步调制系统组成。在测定特定元素含量时,用该元素的锐线光源发射出特征辐射,试液在原子化器中雾化并解离为气态基态原子,它吸收通过该区的元素特征辐射使后者得到减弱,经过色散系统和检测系统后测得吸光度,最后根据吸光度与被测定元素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进行该元素的定量分析。

最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标准曲线法,即配制一系列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在相同测定条件下用空白溶液调整零吸收,根据标准溶液浓度和吸光度绘制吸光度-浓度标准曲线,测定试样溶液的吸光度,并用内插法在标准曲线上求得试样中被测定元素的含量。

相关

  • 免疫增生性紊乱免疫增生性紊乱,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原代细胞异常增殖,包括B细胞、T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或过量产生免疫球蛋白(即抗体)。幼淋巴细胞(幼T淋巴细胞白血病)
  • 过氧化物酶过氧化物酶(EC编号 1.11.1.x)是很大的一族酶,它们通常催化一个下面形式的反应:这一类酶当中有很多酶的最理想底物为过氧化氢,还有一些则有机的氢过氧化物如过氧化脂类。过氧化物
  • 三角肌三角肌(俗称“大头肌”)围绕着肩膀连接的肩胛骨、锁骨及肱骨,肩部和上臂的大多数运动都离不开三角肌,它使肩膀坚固,并使手臂可以作出多方向的运动。需要强大三角肌力量的运动包括
  • 肠-脑轴线肠-脑轴线(gut-brain axis)是大脑和肠消化道两个器官间的沟通桥梁,而其中肠道中的菌群也对此路径贡献匪浅,三者相互影响并调控全身各种生理作用,从脑部早期发育到晚期老年的神经
  • 鞘氨醇鞘氨醇(Sphingosine)又称神经鞘胺醇,学名2-氨基-4-十八烯-1,3-二醇,是一种含有不饱和烃基链的十八碳氨基醇。鞘氨醇属于鞘脂类,为细胞膜组成成分之一。鞘氨醇在体内可在两种激酶
  • 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或称腮腺炎病毒,是指引起腮腺、舌下腺、颚下腺肿大、头痛、发烧,能引起多种并发症,男性还易引起睾丸肿胀。现存的野生型种为88-1961。
  • 干谷干谷(阿拉伯语:وادي‎,转写:wādī 或 vadi),或称干河床,指北非和阿拉伯沙漠地区干涸的沙砾河床,地下水的水平不在地面,时有水时无水,时为商旅的交通道路。在岩溶地貌中,地表河谷流
  • 原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坐标:23°00′09″N 120°09′23″E / 23.002513°N 120.156379°E / 23.002513; 120.156379假日 10:00 - 21:00 平日 11:00 - 20:00原台湾总督府专卖局台南支局安平分室位于台
  • 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约翰·卡鲁·埃克尔斯爵士,AC,FRS,FRACP,FRSNZ,FAAS(英语:Sir John Carew Eccles,1903年1月27日-1997年5月2日),澳大利亚神经生理学家,1963年因在突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而获得诺贝尔生理
  • 不丹和平与繁荣党不丹和平与繁荣党(Druk Phuensum Tshogpa)是不丹的一个政党,成立于2007年7月25日,由前内政部长吉莫·廷礼领导而且党名都是由他来决定的。2007年8月15日,廷礼被选为党主席。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