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宏傣语

✍ dations ◷ 2025-07-21 03:11:26 #ISO 639-2代码的语言,傣语,缅甸语言,泰国语言,德宏文化,普洱文化,临沧文化,保山文化

德宏傣语,又称傣纳语、傣那语,是德宏傣族人的语言,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省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普洱市、临沧市和保山市,缅甸、老挝也有分布。属于侗台语系台语支,和泰语有亲属关系。有自己的文字——德宏傣文,或叫傣纳文,类型属于元音附标文字。中国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傣族的一支,并把德宏傣文整理成德宏自治州的官方语文。缅甸官方认定操该语言的族群为掸族。德宏傣语和掸语十分接近。

德宏傣语在中国境内分为两个土语。

两个土语语音上有一定差异,语法和词汇方面差异不大。孟耿土语区的傣族大多是从德宏州迁去的。

德宏傣语以德保土语的芒市话为标准音。

德宏傣语有18个声母。

其中kʰ和ʦʰ两个声母只用于现代汉语借词。

元音、和会使之前的辅音发生腭化,例如声母和腭化为和。

德宏傣语有10个单元音。

9个韵尾:ɯ, i, u, m, n, ŋ, p, t, k。

元音和韵尾组合成84个韵母。其中单元音韵母9个,复合元音韵母15个,鼻音韵母30个,塞音韵母30个。

德宏傣语有6个声调:

p, t, k为韵尾的促声只可能是第三、第五或第六声调。以ap, at, ak为韵母的音节不能是长阴入调。

在和其他侗台语比较时,通常按如下顺序排列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短阴入、阳入、长阴入,依次为第1至9调。

傣仂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一般借自西南官话。

汉语入声字在西南官话派入阳平,但是在傣那语的现代汉语借词中一般是阴上调(31)。

原始侗台语的浊音声母清化(*b变成p,*d变成t,*g变成k),先喉塞音声母变为响音(*ˀb变成m或v,*ˀd变成l)。

原始侗台语的声调发生分裂。

德宏傣语和掸语原本用同一种文字书写,这种文字借用自缅文,是圆体。后来由于德宏傣语主要用毛笔书写,14世纪时产生了近代略带方体的德宏傣文字母形式。

傣绷人仍然用圆体书写德宏傣语的傣绷方言,称为傣绷文。

德宏傣文过去并不标出声调,并且不能区别一些元音,所以1956年做了文字改革。1988年又改革了标声调的方法,使用声调字母,而不再使用变音符号。

当代字母表共有35个字母,其中5个字母表示声调。统一码在U+1950-U+1974区为它制定了字符编码。

相关

  • 多发性硬化症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脱髓鞘性神经病变(英语:demyelinating disease),患者脑或脊髓中的神经细胞表面的绝缘物质(即髓鞘)受到破坏,神经系统的信号转导受损,导致一
  • PubMedPubMed 是一个免费的搜索引擎,提供生物医学方面的论文搜索以及摘要。它的数据库来源为MEDLINE(英语:MEDLINE)。其核心主题为医学,但亦包括其他与医学相关的领域,像是护理学或者其
  • 溯因推理溯因法或溯因推理(英语:abductive reasoning,也译作反绎推理、反向推理),是推理到最佳解释的过程。换句话说,它是开始于事实的集合,并推导出其最佳解释的推理过程。有时使用术语溯
  • 茶树油茶树油(英语:Tea tree oil或melaleuca oil)是一种含樟脑味道的精油,颜色浅黄至透明,由原生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南部至新南威尔士北部沿岸的互叶白千层提炼而成。茶树油不能口服,多数
  • 通风柜通风柜,又称排气柜、排烟柜、抽风柜、抽烟橱、烟橱或通风橱,是实验室,特别是化学实验室的一种大型设备。用途是减少实验者和有害气体的接触。工作原理是经抽风机,把实验时所产生
  • 吉尔·德勒兹吉尔·德勒兹(法语:Gilles Louis René Deleuze;1925年1月18日-1995年11月4日),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出生在法国首都巴黎,一九四四年中学毕业后进入巴黎索邦大学哲学系就读
  • CrytekCrytek是一个电子游戏开发商,由Yerli兄弟于1999年建立。Crytek总部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目前有一家位于乌克兰基辅的分部。著名作品为游戏《孤岛惊魂》及《孤岛危机系列》和其游
  • 麻油鸡酒麻油鸡,是以米酒和麻油等调味料来烹煮鸡肉的菜肴。是台湾做月子给产后孕妇吃的食物,更成为台湾在地特色食物之一。麻油鸡最早被记载在唐朝的食疗本草‘取鸡一只,洗净,与乌麻油二
  • 侍应侍应生简称侍应,亦有称服务生、服务员。古时有称跑堂、小二等;古时粤语俗称企堂,现时称为伙计,是负责在餐馆外场执行服务工作的工作者。服务生通常都会穿制服:现代酒楼、西餐厅的
  • 续三通续三通,是《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这三部书的总称。北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年),翰林学士宋白奉诏撰《续通典》,次年即编成,凡200卷。明代王圻撰成《续文献通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