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特语(хӑнты ясӑӈ)是汉特人的语言,使用地区有俄罗斯的汉特-曼西自治区、亚马尔-涅涅茨自治区和托木斯克州。1994年调查显示俄罗斯有12,000人使用汉特语。
汉特语和曼西语同属乌拉尔语系芬兰-乌戈尔语族乌戈尔语支,与匈牙利语最相似。汉特语下分多种方言,它们的语音、构词和词汇的特色各不相同,以至在三个主要“方言”之间并不互通。因此,基于这些多方面的差异,东汉特语、北汉特语和南汉特语可以认为是独立但亲属关系紧密的语言。
汉特语在1930年首次出现以拉丁字母为蓝本的文字,在1937年后改用西里尔字母。
西里尔字母(2000年版本)
西里尔字母(1958年版本)
拉丁字母(1931年-1937年)
汉特语的书面语在1930年首次用拉丁字母产生,后来自1937年起改用西里尔字母(添加了一个额外字母 ⟨ң⟩ 来标识辅音 /ŋ/)。
汉特语的文学作品通常用三种北汉特方言来书写。新闻报纸及广播通常采用卡济姆方言。
汉特语划分为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互通的三个主要方言群,因此也可以说它们是三种不同的语言:北汉特语、南汉特语和东汉特语。各种不同的方言由它们通行或曾通行的河域来命名。南汉特语现在可能已经绝迹了。
萨雷姆方言可以划分为东汉特语河南汉特语的过渡方言。Atlym方言和Nizyam方言也带有一点南汉特语的特征。
南汉特语和北汉特语有一些共同的语言演变特征,因此可以把它们组成为西汉特语。这些特征包括前圆元音的消失:*üü, *öö, *ɔ̈ɔ̈ > *ii, *ee, *ää (但是靠近 *k, *ŋ 时则为 *ɔ̈ɔ̈ > *oo)、元音和谐的消失、靠近后元音时 *k 变 /x/ 的擦音化,以及音素 *ɣ 的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