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简称恩施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湖北省下辖的自治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州境东界宜昌市,北接神农架林区,西达重庆市,南邻湖南省湘西州、张家界市、常德市。地处云贵高原东段鄂西南山地,北部为巫山山脉,东南部为武陵山脉,西部为七曜山脉。长江流经东北部,中部有清江,西部有郁江。全州总面积24,060平方公里,人口345.61万,汉族、土家族、苗族人口比例分别约45%、48%、5%,自治州首府驻恩施市。著名民歌《龙船调》诞生在恩施州的利川市,因此恩施州又被称为“龙船调的故乡”。
恩施州上古夏朝时名为施国,春秋时属巴国,战国时属楚国巫郡。从唐代至宋代,鄂西实行羁縻州县制,从元代至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土司制度。雍正十三年,鄂西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司制度为流官制,设立施南府,辖六县。
民国成立后,废除施南府,各县直属于省。民国4年,属荆州道。民国15年,改为施鹤道,辖七县。民国17年,改为鄂西行政区。民国21年,改为第七行政督察区,下辖八县。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湖北省政府迁入恩施。
1949年设恩施专区,专署驻恩施县,辖八县。1970年恩施专区改称恩施地区,地区驻恩施县。1983年8月19日成立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93年4月4日改为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恩施州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地处湘、鄂、渝三省(市)交汇处。
东经108°23′12″-110°38′08″、北纬29°07′10″-31°24′13″。西连重庆市黔江区,北邻重庆市万州区,南面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接壤,东北端连本省神农架林区,东面与本省宜昌市为邻。州域东西相距约220千米,南北相距约260千米。
自治州全境属山地,为云贵高原的延伸部分。由西南——东北走向的巫山山脉、齐岳山脉、武陵山脉、大娄山脉组成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
属季风性山地气候,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雾多,雨量充沛。 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差悬殊,恩施州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最高三千多米,最低六十多米。岩溶地貌发育,山间多陷落盆地。
恩施州现辖2个县级市、6个县。
根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全州常住人口为3456136人。其中,男性为1674214人,占总人口的50.88%;女性为1616080人,占总人口的49.12%。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为103.60。0-14岁的人口为614655人,占总人口的18.68%;15-64岁的人口为2315443人,占总人口的70.37%;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360196人,占总人口的10.95%。
这里生活着汉族、土家族、苗族、侗族等27个民族。2003年末,恩施州总人口381.79万人,其中土家族人口169.87万人,占总人口的45%,苗族人口20.58万人,占总人口的5.5%。
农业主产水稻、小麦、玉米,工业以煤炭、烟草、皮革等行业为支柱产业。土特产众多,富硒茶、忠路雾洞茶古为皇家贡茶。忠路花台米和谋道支罗米古为皇家贡米,利川市被誉为水杉之乡、莼菜之乡、薇菜之乡、坝漆之乡和黄连之乡。是全国13个优质烤烟基地之一。
恩施州特色资源丰富,硒资源富甲天下,被誉为“世界硒都”,具有世界上唯一独立的硒矿床,是中国大陆迄今发现的第一个高硒区。“金丝桐油”全国第一,“毛坝生漆”驰名中外,莼菜、薇菜、蕨菜、芸豆、魔芋、葛仙米、凤头姜、茗合、山药等山野菜,斐声海外。全州40多万亩优质茶园,是湖北省茶叶生产和出口的重要基地伍家。恩施又是“烟草王国”,拥有优质烟叶基地60万亩,名贵药材文明全国,被誉为“华中药库”。旅游资源独具特色,被誉为“休闲胜地”,与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了中国黄金旅游线上的“金三角”。
恩施州风景以如诗如画的山水风光和光怪陆离的奇洞异穴为主,主要景点有恩施大峡谷、清江画廊、腾龙洞、鱼木寨、大水井宗祠、星斗山原始森林、土司王城、土家摆手堂、梭步垭石林等。除此以外,土家族的吊脚楼、侗乡的风雨桥、七月的女儿会、耕耘时的薅草锣鼓、葬礼时跳的撒尔荷、吉庆时跳的摆手舞,都展示着绚丽多彩的恩施风情。
恩施州雨多、雾多,雨热同期,前往恩施旅游最好避开雨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