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伯荣

✍ dations ◷ 2025-07-12 01:21:02 #1922年出生,2013年逝世,黄姓,阳江人,中国语言学家,兰州大学教授,国立中山大学校友 (广东),北京大学教师,西北师范大学教师,青岛大学教授,中山大学教授

黄伯荣(1922年7月-2013年5月12日)广东阳江人。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学家。

1951年,黄伯荣自中山大学语言学系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1954年,由于高等院校专业合并,黄伯荣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担任讲师。1958年到1987年,为了响应支援西北的号召,黄伯荣历任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兰州大学中文系讲师、副教授、教授,成为中国西北地区现代汉语学科的奠基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黄伯荣遭到迫害,多次裸露膝盖跪在板凳上,导致双膝化脓。但在平反时,他宽容了迫害他的造反派。1987年后,黄伯荣出任青岛大学中文系教授、汉语教研室和语言研究室主任,并兼任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青岛市语言学会会长、名誉会长,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顾问,全国高师现代汉语教学研究会顾问,山东省第六届政协委员。晚年,黄伯荣是中山大学中文系兼职教授。黄伯荣还曾任中国语言学学会理事、中国修辞学会顾问。1993年起,黄伯荣享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政府特殊津贴。

2013年5月12日,黄伯荣病逝,享年91岁。

黄伯荣的主要著作有:《祖国的文字》(1954年)、《北京语音学习》、《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句子的分析和辨认》(1963年)、《汉语方言语法类编》(1996年)、《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合著,2001年)、《广州人怎样学习普通话》(1957年)等。

黄伯荣的主要论文有《划分词类问题的考察》(语言学论丛第一辑)、《框架核心分析法》(1999年)、《广州话和普通话的语音比较》(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集,1958年)、《阳江话"入声非声"实验报告》(甘肃师大学报,1960:1)、《阳江音系》(亚非语言数理研究,26,1986,东京)、《广州话补语宾语的词序》(中国语文,1959:6)、《谈谈阳江语法的两个特点》(语文知识,1955:3;方言与普通话集刊,1集,1958年)、《广东阳江话物量词的语法特点》(中国语文,1959:3)、《广东阳江的形容词》(语言文字学术论文集──庆祝王力先生学术活动五十周年,1989年)、《阳江话动词的动态》(第二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1990年)等。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的《现代汉语》统编教材,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1999年被推为文科重点教材。 1978年该教材出版。2012年出版第八版。

相关

  • AP-1在分子生物学中,AP-1转录因子(激活蛋白1,英语:activator protein 1,AP-1)是一种异二聚体蛋白转录因子,由c-Fos、c-Jun、JDP以及ATF家族的不同蛋白组成,调节基因表达以响应多种外界信
  • 北京同步辐射装置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英语:Beijing Electron Positron Collider,缩写:BEPC)是中国第一台高能粒子加速器,始建于1984年,位于北京西郊八宝山东侧。2004年至2009年间是重大的改造工程(称
  • 1987年 萨格勒布第十四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于1987年7月8日至7月19日在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萨格勒布举行,该届赛事共设12个大项。*  主办国家/地区(南斯拉夫)
  • 朝阳县朝阳县是辽宁省朝阳市下辖的一个县。朝阳县境春秋时期为东胡地。战国和秦代时属辽西郡。西汉时属柳城、孤苏县地。东汉时属辽西郡柳城县地,东汉末为鲜卑族慕容部落占据。西晋
  • 特里斯坦·拉马希尼特里斯坦·拉马希尼(法语:Tristan Lamasine,1993年3月5日-)是一位法国网球运动员。他首次参加大满贯赛事是在2015年澳网。在2015年法网和2015年温网赛事中,他打入了第二轮的比赛。
  • 卜源善卜源善,益都人,明朝政治人物。元末曾任知州。明洪武元年(1368年),担任明朝直隶常州府宜兴县首任知县,后由谢德清接任知县。
  • 城炮合一城炮合一,是一种源自欧洲的古代以及近代战术,中国于明朝末年由袁崇焕引进。明朝天启至崇祯年间,由于要抗击后金骑兵的强硬攻势,时任兵部尚书的袁崇焕从澳门引进一种英国制大口径
  • 汤玛士·克许汤玛士·克许(Thomas B. Kirsch,1936年6月10日-2017年10月22日)。是一位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分析师。父母均是荣格分析师,参与了柏林、巴勒斯坦、伦敦以及洛杉矶等地荣格中心的创
  • 丹·奥斯曼丹·奥斯曼(Dan Osman,1963年2月11日-1998年11月23日),是一个美国徒手攀岩者,曾创下徒手攀岩400呎只用了4分25秒的记录。在1998年11月23日死亡,其原因不是爬山失手,而是想打破自己的
  • 肮脏现实主义肮脏现实主义是北美文学运动中的概念,由《格兰塔(英语:Granta)》杂志的比尔·布福德(英语:Bill Buford)提出。在现实主义作家中,这一流派的作家常以粗陋朴质的语言来描绘日常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