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文转写在埃及学的一环,指将埃及文字转换至拉丁字母从而表示圣书体、僧侣体及世俗体埃及文字。此举使埃及文本在未能提供相片或素描更容易流通。
要注意的是转写并非转录,并不着重于重现文字原本的读音,而转写后的文字亦未必能直接以其他语言读出。例如埃及第二十二王朝的创立者舍顺克一世转写为“ššnq”但转录至英文则是“Shoshenq”,至法文时则是“Chéchanq”。由此可见转写仅是文字的按字转换,而转录则是按音重写。由于埃及文的语音学细节不足,转录通常只能依靠科普特语作语言重建,故此,较古时期的文字则大多使用转写方便学术研究。
虽然转写对埃及学的研究十分重要,其在学界中却没有统一标准,更甚至有“有多少埃及学家就有多少标准”之说。但虽如此,有数套系统亦能称作惯用,非德语系学者通常使用Gardiner 1954,而德语系学者则大多偏向埃及语言字典(英语:Wörterbuch der ägyptischen Sprache)(Erman and Grapow 1926–1953),古埃及语的标准字典。而近代两者皆有倾向使用略作修改的“字典版”,如Allen 2000。
虽然以上标准由十九世纪中后期一直使用至现在,学界亦有其他转写方式以方便使用国际音标。较为成功的尝试为Wolfgang Schenkel (1990),常用于德语系国家。较为近期的则有Thomas Schneider (2003),此系统更为接近国际音标,但相较不算常用。这些系统的争议在于这些标准会及于较准确读音的印象,但该实际读音未必准确。而且这些系统只能反映中古埃及语的理论上读音,对于及后的埃及语若用同一套转写系统则或会出现错误读音。
埃及文字有24个辅音音素,按Edel (1955)转写后按“ ”作排序。
元音/ɛ/可以加至两个辅音之间以方便把埃及语以英文读出。
Unicode: ��������������������������
英文翻译:“an offering that the king gives; and Osiris, Foremost of Westerners , the Great God, Lord of Abydos; and Wepwawet, Lord of the Sacred Land”
中文翻译:“国王给予俄西里斯,冥王、大神、阿拜多斯之神,和乌普奥特,圣地之神的祭品”
Erman and Grapow 1926–1953
Gardiner 1953
Buurman, Grimal, 1988
Schenkel 1991
Allen 2000
Schneider 2003
世俗体为科普特语前埃及语的最后阶段,其很长时间内与其他象形文字皆使用同一套转写系统。1980年,世俗体改用了一种全球同用的转写系统,由传统转写方法修改而成,并加上额外字母以写出元音及其他文字。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世俗体字典使用了这套系统。
1984年,一群埃及学家于埃及学圆桌会(Table ronde informatique et égyptologie)提出基于ASCII编码的转写系统,名为MdC转写(英语:Manuel de Codage)。MdC转写除了容许按字母转写,还可以指定文字的位置,方向以及大小。
Unicode 1.1于1992年推出,加入了拉丁文扩展附加区段(英语:Latin Extended Additional),再加上之后于2008年推出的Unicode 5.1和2019年推出的12.0,现已可以利用Unicode字型把所有古埃古文字转写出来。此表只包含上面曾转写系统所使用过的字母:
有三个Unicode字母只用于转写埃及语:
这三个字母于2000年8月获提议,但直至2008年Unicode 5.1才把aleph和ayin编码。yod曾两次获提议加入,但结果只是接受使用U+0486 ◌҆ 作为其中一个选项,另一选项则为使用U+0313与U+0357。2017年有提议加入LETTER I WITH SPIRITUS LENIS,而埃及学学者则因为其名称表示反对,该字母名称曾改为EGYPTOLOGICAL YOD,最终又改为GLOTTAL I。2019年3月Unicode 12.0推出后,New Athena Unicode是首套包含全部转写字符的字型。
而上述Unicode字符出现前则使用过以下字母作为替代:
中古埃及语重建后有24个辅音音素,每个音素有至少一个象形文字的读音与其匹配。下表列出相应的单音文字以及其一般转写法、转写读音和可能的实际读音。
很多象形皆会上色,但长年累月下颜料会从石刻上流走。不同石刻的颜色也会有所差异,但通常而言都会选择同一种颜色又或同一种组合。某些情况下两个相似的象形文字只能靠颜色来分辨,但亦有情况研究并不清楚颜色是否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