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陆军

✍ dations ◷ 2025-07-09 19:07:12 #德意志帝国陆军

自1914年起:陆军最高总参谋部长

德意志帝国陆军(德语:Deutsches Heer)是德意志帝国的陆上作战部队,其德语原文直译为“德意志的陆军”。德意志帝国陆军于1871年德意志统一后在普鲁士王国的领导下成立,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于1919年遭到解散。

组成德意志帝国的各个邦国于拿破仑战争结束后在日耳曼邦联的架构下透过各邦国分别调拨部队的方式共同组建了一支陆军;遇有战事时,各邦国均有义务维持特定邦联部队的补给与支援。这支陆军统称为“德意志联邦陆军(英语:Federal Army (German Confederation))”,曾广泛参与19世纪内的各场冲突,如1848年至1850年的第一次什列斯威战争;但至1864年的第二次什列斯威战争爆发时,邦联诸国间的局势已十分紧张,最终造成以普鲁士王国及奥地利帝国为首的邦联在1866年的普奥战争后瓦解。

普鲁士于1867年组建北日耳曼邦联,并主导订立了旨在维持联邦陆军与联邦海军正常运作的条约。邦联内后来进一步制定的军事义务相关法律也采用了该条约的多项条款。此外,邦联更与各成员国达成协议,使各邦国军队于战争时划归普鲁士陆军指挥,同时赋予后者掌控各军队训练、装备与战略的权力。

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后不久,北日耳曼邦联又与巴伐利亚、符腾堡与巴登等非邦联成员国的邦国订立了协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在这些协定与1871年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基础上,帝国陆军的雏形已逐渐浮现。巴伐利亚、萨克森与符腾堡等邦国仍握有一定程度的军事自主权,但帝国境内的其他邦国军队则统一归由普鲁士陆军指挥管辖。1871年4月16日制定的《德意志帝国宪法》将原先的《北德意志邦联宪法》中的“联邦陆军”一词改以“帝国陆军”()或“德意志陆军”()等用语替代。

1871年后,普鲁士、巴伐利亚、符腾堡与萨克森等邦国于承平时期的军队不论在组织架构或指挥体系上都仍不尽相同。帝国境内的每个邦国均设有自己的战争部,巴伐利亚与萨克森更订有自己的军衔系统与军官年资表;符腾堡的军衔体系亦与普鲁士的大相径庭。此外,符腾堡与萨克森军队的部队番号系根据普鲁士系统编号而来(举例而言,符腾堡陆军第2步兵团在普鲁士系统下的编号为第120步兵团),但巴伐利亚军队却拥有自己的编号系统。

德意志帝国陆军(不含巴伐利亚陆军)的最高指挥官为德皇,其身边设有一军事内阁(英语:Military Cabinet (Prussia))辅佐其作出决策,并同时可透过普鲁士战争部与德国总参谋部控制军队。参谋总长是德皇最主要的军事顾问,同时也是帝国境内权力最大的军人。巴伐利亚王国则拥有自己的战争部(英语:Ministry of War (Kingdom of Bavaria))与总参谋部(英语:Chief of the General Staff (Kingdom of Bavaria)),但其仍会与普鲁士总参谋部配合协调与调度。此外,萨克森王国与符腾堡王国的战争部亦各自继续存在。

普鲁士陆军在耶拿会战苦吞败果后便对其指挥体系进行了改革。此役后,普军不再强调单兵作战的战斗能力,而是将重心转往强化领导、组织与计划的能力。普军期望能在官兵层级较低时拔擢富有军事天赋者,并透过进修学习与分派至部队乃至于参谋部等方式来汲取经验。这项改革有效提升了普军官兵于承平与战争时期的组织计划能力。普鲁士参谋部的作法最终在德国统一战争中获得验证,亦使其于德意志帝国成立后升格为帝国的总参谋部。

承平时期的德意志帝国陆军是由若干陆军管区()、陆军军团()、师与团等单位组织而成。遇有战事时,各陆军管区的参谋部门会各自组成野战陆军指挥部,负责指挥数个军团与下辖单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陆军内更设立了数个指挥层级较军团高的“集团军”();每个集团军下辖数个军团。

整个德意志帝国被划分为数个陆军管区,每个管区管辖四个军团。1871年时,帝国境内共有五个管区,1907年至1914年间又额外增设了三个。

各管区分别罗列如下:

军团是德意志帝国陆军的基础战术单位,一个军团下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师与各式支援部队,承平时期戍守帝国各地。除了担负普通的防卫任务外,军团亦负责其驻屯区域内的后备兵力与乡土防卫队(英语:Landwehr)的征募作业。1914年时,普鲁士共辖有21个军团,巴伐利亚则拥有三个。除了常规的陆军军团外,帝国陆军内亦设有一个由普鲁士精锐禁卫部队组成的“禁卫军团”()。军团通常辖有一个轻步兵营、一个重炮兵营、一个工兵营、一个通讯营与一个运输营作为支援,部分军团更编有要塞卫戍部队。所有军团均编有野战航空队();航空队通常由六架无武装的双座侦察机组成。

当军团因各种因素被调离原先的驻屯区域时,其平时所负担的业务将会交由各“军区”()负责。军区的功能为监督兵源征募作业与新进人员的训练等。在帝国陆军原始的编制下,军区是与军团相连的;举例而言,第一军区将于第一军团调离时接掌征募业务,同时负责为该军团补充一切兵员损失。最初创设的16个后备军团均依照此准则建立;意即第十后备军团即是由第十军区在当地征募兵员而成立。然而,随着战事的推移,这种后勤管理与前线部队的连结逐渐消弭;最终各军团所需的兵员往往征募自帝国境内各地。

一个标准的帝国陆军师下辖两个步兵旅、一个骑兵旅与一个炮兵旅;每个旅又各自辖有两个团。1914年时,除辖有两个禁卫师与一个禁卫骑兵师的禁卫军团外,普鲁士陆军共拥有42个常规师(含四个萨克森师与两个符腾堡师),巴伐利亚陆军则有六个。

所有师均于1914年8月被帝国政府动员参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其组织被重编,并自其上级军团处获得工兵连与其他支援单位,同时其大部分的骑兵单位均被抽调出来以成立独立的骑兵师。帝国陆军亦透过整并各乡土防卫队(英语:Landwehr)所属的旅级单位的方式设立了多个后备师。随着战事进展,帝国内又成立了更多的师级部队;至战争结束时,帝国陆军已辖有251个原创或合并整编而来的师。

团是各军团的基础征募单位。通常而言,人员征募作业会由各团下辖的补充兵营进行;新进人员在加入军队后会先在补充兵营接受训练,结训后才会分发至各单位。在帝国陆军架构下,团可分为三种主要的型态,分别是步兵团、骑兵团与炮兵团。其他如战斗工兵与通讯部队等特殊单位则会以较低的指挥层级编制出现。

当英国于1860年代决定对其陆军进行改革时,他们考察了各欧洲主要强权的军事体系,最终认定普鲁士的后备兵员系统是最为出色的。该系统于1871年为帝国陆军所沿用,并在几经改良后成为帝国陆军的兵源骨干,能有效在战争甫爆发时迅速动员大量后备兵力。然而,英国因拒绝实行征兵制而无法采行此套系统。日本则决定完全仿效普鲁士的军事制度。英国军事历史学家柯瑞里·巴奈特(英语:Correlli Barnett)在解释普鲁士的征兵制度时说道:

德国在1900年超越英国后成为全欧洲工业基础最为庞大的国家。帝国陆军与产业的合作相当密切,尤其是在战争时期,军队对于航空产业更是重视。帝国陆军不仅免除了航空工厂劳工的兵役义务并监督劳雇双方的关系,更透过控管原物料与专利权等方式增加供应商的供给能量;而产业方也因有了军队的支持而快速增长,并借由不断提高薪资的手段招募优秀的工程技师投入生产。种种因素加总的结果便是帝国陆军于战争时期的飞机品质十分优良。然而除了航空产业外,帝国陆军对其他战争经济的管束手段均以失败告终。

德意志空军(英语:Luftstreitkräfte),在1916年以前称为“德意志帝国航空部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帝国陆军的航空武力。即便其名称为“空军”,但其于整场战争中均仅为帝国陆军的下辖单位而已,从未正式升格为独立军种。此外,德意志帝国海军亦拥有自己的“海军航空队”();其与德意志空军相互独立、互不隶属。

德意志帝国是由38个公国和王国所组成的,而每个公国和王国都有自己的军事传统。尽管统一的德意志帝国的新军队名义上是属于全德意志的,且大多数国家军队都编入了普鲁士军队,但巴伐利亚陆军、萨克森陆军和符腾堡陆军仍然是独立的王国军队:

皇家萨克森军队...是萨克森王国的国家军队,是德意志“帝国”内的四个王国之一,允许保留自己的武装力量。

然而,在战争时期,所有这些人都会宣誓效忠于德意志皇帝和德意志民族。但他们也确实在组织上保持了独特性,也能够在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普鲁士人的帮助的情况下组建自己的部队。在一个例子中,桑德斯男爵(来自符腾堡)能够合法地直接向斯图加特的战争部提出请求组建一个新的炮兵团。

虽然上述军队穿着有各自特色的制服,随着时间的推移差异越来越小,但直到 20 世纪初,单位的来源将在制服上以军衔徽章的颜色表示。他们的头饰上也有不同的帽徽。帝国徽章将戴在帽子的国家徽章上方。

1871年至1914年间德意志帝国陆军的阶级系统广泛承袭自帝国境内各邦国的传统军衔,且可划分为步兵、骑兵与炮兵等三个主要兵种,各兵种均拥有一套阶级系统。

除此之外,帝国陆军内尚设有志愿兵制度:

值得注意的是,一年志愿兵与长期志愿兵均非正式的阶级官衔,而是一种志愿服役制度,不过两者均会身着其所属邦国代表颜色的特殊制服。

1918年德意志帝国战败后,帝国陆军亦于隔年3月6日遭到解散;取而代之的是过渡性的防卫组织“威玛防卫军”。



坐标:50°41′56″N 7°02′29″E / 50.6990°N 7.0415°E / 50.6990; 7.0415

相关

  • 西瓜Citrullus vulgaris西瓜(学名:Citrullus lanatus),古称寒瓜,是葫芦科西瓜属的一种植物或其果实。原产于非洲,是一种双子叶开花植物,形状像蔓藤,叶子呈羽毛状。它所结出的果实是假果,
  • 十二烷基磺酸钠十二烷基磺酸钠(Sodium dodecyl sulfonate,SDS')或月桂基磺酸钠(Sodium lauryl sulfonate,SLS),NaC12H25SO3,常用作人工合成洗涤剂的主要成分。常与十二烷基硫酸钠(SDS)(NaC12H25SO4)混
  • 阿利·伯克阿利·艾伯特·伯克(英语:Arleigh Albert Burke,1901年10月19日-1996年1月1日)乃二战时期著名的美国海军将领,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提出新的驱逐舰作战战术,并且用该战术确实扭转
  •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弗里德里希·李斯特 (德语:Friedrich List,1789年8月6日-1846年11月30日),德国经济学家。他被视为经济历史学派的先驱,而他的思想亦被视为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的理论基础。与亚当·
  • 东德转型与和平革命东德转型(德语:Die Wende)在德语中指代1989年至1990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政治、经济与社会的转型,其内容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政权及中央计划经济的终结,恢复议会民主制和市场经济,
  • 端姑查化端古·查化·伊卜尼·阿卜杜勒·拉赫曼(马来语:Almarhum Tuanku Jaafar ibni Almarhum Tuanku Abdul Rahman,1922年11月19日-2008年12月27日),马来西亚第十任最高元首、森美兰第十
  • 宁波市同济中学宁波市同济中学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是浙江省二级重点中学。1949年,宁波市同济中学创建。学校占地约120亩,建筑面积达三万五千多平方米。2016年宁波市进行行政区划将同济中
  • 希里尤尔希里尤尔(Hiriyur),是印度卡纳塔克邦Chitradurga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48772(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48772人,其中男性24959人,女性23813人;0—6岁人口5844人,其中男3021人,女2823人
  • 陈如欣陈如欣(1980年-),澳门电台首席节目主持,兼任澳广视电视节目旁述,前《澳门日报》企业传讯主任。广星传讯(2002年期间,实习公司)澳门日报(2002年-2015年)澳广视(2013年节目家宾主持,2019年
  • PowerColorPowerColor是撼讯科技在1997年于台湾台北县(今新北市)所创立的自有品牌,在数个国家和地区都设有办事处、研发中心或工厂,包括台湾、中国大陆、荷兰及美国等。美国总部位于加州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