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哈卡舞
✍ dations ◷ 2025-07-19 06:58:21 #哈卡舞
哈卡舞(Haka)在新西兰泛指毛利人的传统舞蹈形式。于各太平洋地区中,诸如汤加、塔希提岛、萨摩亚等国都有略异的哈卡舞。源于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哈卡舞是动作、拍打配以叫嚷和哼声的团体舞蹈。哈卡舞表演的目的,包括消遣、对来宾的热情欢迎、对特殊成就或场合的承认、部落之间相聚的仪式;现时最广为人知的,是新西兰国家榄球队全黑队在比赛前表演的哈卡舞“Ka Mate!”。哈卡舞的词和动作随着时代不断的创新,如今现代的创作反映的是当代和政治问题。社会上最常见的哈卡舞由男人表演,或在男人后面加上女人助音。传统而言,女性因精于反白眼(毛利人称pukana)之技,在哈卡舞主团旁边被赋予主要位置。多数手持武器,保护侧翼;她们的存在也是提升其他表演者的气势。也有小部分哈卡舞是主要由女性表演的,如著名哈卡舞“Ka Panapana”;更有简单的哈卡是为小孩而设。太平洋地区的祖先从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带到各个地区。在毛利传说中,太阳神Ra有两位妻子,分别是夏季Hine-raumati和冬季Hine-takurua。舞蹈的始源,归功于夏季为太阳神生下的儿子旦那罗(Tanerore)。旦那罗为母亲表演,从而产生了今天的哈卡舞。毛利人哈卡舞的形态之一,以抖动的手表示夏季热天所见的抖动的闪光;另外在舞蹈完结之时,舞者为把舌头伸长,意思是扮演敌人被杀后,头颅被猎首,挂在长竿上的模样。按照毛利人的分类,哈卡舞可以分成以下几种:毛利语里的哈卡,在许多中太平洋地区语言中有同源的术语:在一些语言中,其意思有分歧,比如提可比亚语中saka指“在传统仪规系统中进行仪式”。以原代语解译原始波利尼西亚语系是*saka,最早衍生自原始大洋语系*saŋka(g)。
相关
- 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斯里尼瓦瑟·拉马努金(泰米尔语:ஸ்ரீனிவாஸ ராமானுஜன் ஐயங்கார்,ISO 15919转写:Srīṉivāsa Rāmāṉujan Aiyaṅkār,又译拉马努詹、罗摩奴詹,1887年1
- 疣疣(Warts)也称是病毒疣,是皮肤上的粗糙颗粒。疣通常很小,粗糙,坚硬、其颜色与其余皮肤相似。疣通常不会造成症状,不过长在脚底时可能会疼痛。疣通常长在手和脚上,但它们也会在其他
- 数秘术数秘术,是指物象化成数字的占卜,如姓名学是用笔画数。早期数学家对数秘术研究有所参与,例如毕达哥拉斯认为数学可以解释世上一切事物。他认为一切真理可以用比率、平方及直角三
- 化学信息学化学信息学(Cheminformatics)是使用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领域的一系列问题。这些计算机(In silico)技术被用于在制药公司的药物发现过程中。这些方法也可以以各种其他形式
- 维尔塔宁阿尔图里·伊尔马里·维尔塔宁(芬兰语:Artturi Ilmari Virtanen,1895年1月15日-1973年11月11日),芬兰化学家,1945年获诺贝尔化学奖。1895年1月15日生于芬兰赫尔辛基。1924—1948年,
- 华南银行华南商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南银行、华银,是台湾的一所大型的商业银行,于日本时代大正8年(1919年)1月29日创设于台北市表町二丁目二番地(即今台北市馆前路45号),当时名为“株式
- 拉娜·特纳拉娜·特纳(英语:Lana turner,1921年2月8日-1995年6月29日),本名为茱莉娅·简·特纳(Julia Jean Turner),生于爱达荷州华莱士,美国女演员,在她近50年的职业生涯中,她既是一名女性模特,也
- 跟踪狂缠扰(英语:stalking)又称纠缠、跟踪骚扰、或死缠烂打,是指一个人或团体对另一个人给予过多的关注,而造成被关注著的困扰和恐惧。具体的行为包括站岗、跟踪和监视等,和骚扰及恐吓有
- 匙匙,也称汤匙、匙子、勺、勺子、汤勺、调羹或匙羹,是一种餐具、量具或工具,由带有凹陷的头部和连接的柄构成。用来装液体和小块固体。一般把体积较小、用于进餐的称为“匙”或“
- 濑户内海坐标:34°10′N 133°20′E / 34.167°N 133.333°E / 34.167; 133.333濑户内海(日语:瀬戸内海/せとないかい Seto Naikai */?)是位于日本的本州、四国和九州三大岛之间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