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 dations ◷ 2025-10-08 18:17:41 #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
在光学里,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Fresnel-Kirchoff's diffraction formula)可以应用于光波传播的理论分析模型或数值分析模型。从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可以推导出惠更斯-菲涅耳原理,并且解释一些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无法解释的物理现象与结果。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常被称为“基尔霍夫衍射公式”(Kirchoff's diffraction formula)。从基尔霍夫积分定理,在假定一些近似之后,可以推导出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惠更斯原理是克里斯蒂安·惠更斯于1678年提出的关于波传播的理论。惠更斯原理表明,假设在时间 t = t 0 {displaystyle t=t_{0}} 由主波源Q0发射出的球面波,在时间 t = t 1 {displaystyle t=t_{1}} 传播到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那么位于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每一个面元素矢量 d S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都可以被视为一个次波源,所有从这些次波源发射出的次波,在之后时间 t = t 2 {displaystyle t=t_{2}} 波前的包络面就是主波源Q0所发射出的球面波在时间 t = t 2 {displaystyle t=t_{2}} 的波前。波动有两个基本属性:惠更斯原理只阐述了前一条属性,奥古斯丁·菲涅耳将惠更斯提出的次波的概念加以延伸,提出用“次波相干叠加”的点子来解释衍射现象,这就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这原理表明,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每个面元素矢量 d S ′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都可以视为次波源,它们会发射出次波,在空间任意一点P的波扰是所有这些次波在该点P的相干叠加。设定位于波前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任意一点Q,它在点P贡献的复振幅为 d ψ ( r , r ′ ) {displaystyle mathrm {d} psi (mathbf {r} ,mathbf {r} ')} ;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 分别为点P、点Q的位置。在点P的总波扰为为了将这公式具体化,菲涅耳凭借直觉对 d ψ ( r , r ′ ) {displaystyle mathrm {d} psi (mathbf {r} ,mathbf {r} ')} 作出了如下假设:根据以上假设可以得到如下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其中, c {displaystyle c} 是比例常数。在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提出六十余年后,古斯塔夫·基尔霍夫用严格的数学理论推导出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其中, α {displaystyle alpha } 、 χ {displaystyle chi } 分别是 r ′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与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之间的夹角。推论从点光源Q0发射的单色光波,其波扰的数值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在位置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 以方程表达为 ψ ( r ′ ) = ψ 0 e i k r ′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psi _{0}e^{ikr'}/r'} 。又在其发射出的球面波的波前任意位置, r ′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与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同向,夹角 α = 0 {displaystyle alpha =0} 。设定比例常数 c = − i / λ {displaystyle c=-i/lambda } , K ( χ ) = ( 1 + cos ⁡ χ ) / 2 {displaystyle K(chi )=(1+cos chi )/2} ,则可得到菲涅耳衍射积分公式。基尔霍夫积分定理应用格林第二恒等式来推导出齐次波动方程的解答,这解答是以波动方程在任意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每一个点的解答和其一阶导数来表达。对于单频率波,解答为或者其中,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 分别是从点Q0到点P、点Q的位移矢量,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是在点P的波扰, R = r −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mathbf {r} -mathbf {r} '} 是从点Q到点P的位移矢量, R {displaystyle R} 是其数值大小, k {displaystyle k} 是波数, ∇ ′ {displaystyle nabla '} 是对于源位置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 的梯度, d S ′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是从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向外指出的微小面元素矢量, ∂ ∂ n ′ {displaystyle {frac {partial }{partial n'}}} 是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法向导数。在推导基尔霍夫衍射公式的过程中,基尔霍夫做了以下假定:从点波源Q0发射的单频率波,其能量与传播距离平方成反比,波扰的数值大小与传播距离成反比,在点Q的波扰以方程表达为其中, ψ 0 {displaystyle psi _{0}} 是复值波幅。假设点P在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之外,应用基尔霍夫积分定理的方程,可以得到在点P的波扰:其中,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是与 d S ′ {displaystyle mathrm {d} mathbf {S} '} 同方向的单位矢量。注意到球面出射波的梯度为从基尔霍夫所做的假定, k ≫ 1 / R {displaystyle kgg 1/R} 、 k ≫ 1 / r ′ {displaystyle kgg 1/r'} (例如,假设距离大约为1mm,则对于波长在0.4μm至0.7μm之间的可见光,可以做这假定;但对于波长在1mm至1m之间的微波,这假定不适用),则上述两个公式近似为所以,在点P的波扰其中, α {displaystyle alpha } 、 χ {displaystyle chi } 分别是 r ′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 R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与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之间的夹角。这就是菲涅耳-基尔霍夫衍射公式,或基尔霍夫衍射公式。如右图所示,假设闭合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是圆球面,点波源Q0与圆球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圆心同点。在圆球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任意位置, r ′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r} '}}} 与 n ^ {displaystyle {hat {mathbf {n} }}} 同向,所以,注意到 r ′ {displaystyle r'} 是圆球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半径,对于这积分, r ′ {displaystyle r'} 值不变,可以从积分里提出。在点P的波扰为其中, K ( χ ) = 1 + cos ⁡ χ 2 {displaystyle K(chi )={frac {1+cos chi }{2}}} 为倾斜因子。应用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所得到在点P的波扰的方程,就是这方程。但是,惠更斯-菲涅耳原理无法解释相位差与倾斜因子的物理原因。倾斜因子使得次波的波幅会因为传播方向而不同;朝着主波方向,波幅较大;逆着主波方向,波幅较小。这解释了为什么波动只会朝着前方传播的物理现象。仔细诠释惠更斯-菲涅耳原理的方程:从点波源Q0发射的波幅为 ψ 0 {displaystyle psi _{0}} 的球面波,在点Q的波扰为 ψ ( r ′ ) = ψ 0 e i k r ′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psi _{0}e^{ikr'}/r'} ;而从点Q发射的次波,将倾斜因子与相位差纳入考量,所贡献出的波扰,在点P为总合所有与点Q同波前的点次波源在点P所贡献出的波扰,就可以得到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换另一种直接方法来诠释,从点波源Q0发射的球面波,在点P的波扰为假若这两种诠释都正确,则从这两种 ψ ( r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的表达式分别计算出的结果,应该可以被核对为相等:为了简易计算,假设 r ≫ r ′ {displaystyle rgg r'} ,则以下近似成立:其中, θ {displaystyle theta } 为 r ′ {displaystyle mathbf {r} '} 与 r {displaystyle mathbf {r} } 之间的夹角。所以,在点P的波扰可以近似为假设波源为有限尺寸,位于曲面 S {displaystyle mathbb {S} } 的波扰表达为 ψ ( r ′ ) {displaystyle psi (mathbf {r} ')} ,则位于点P的波扰为假定 k ≫ 1 / R {displaystyle kgg 1/R} ,则这是基尔霍夫衍射公式最广义的形式。解析涉及到有限尺寸波源的问题,必须用体积分来将波源的每一点所给出的贡献总合在一起。光波是传播于空间的电磁辐射,理当被视为一种电磁场矢量现象。但是,基尔霍夫的理论是标量理论,将光波当作标量处理,这可能会造成偏差。因此,物理学者做了很多实验来检查结果是否准确。他们发现,只要孔径尺寸比波长大很多、孔径与观察屏之间的距离不很近,则使用标量理论可以得到相当准确的答案。但是对于某些问题,例如高分辨率光栅衍射,标量理论就不适用,必须使用矢量理论。

相关

  • 遗传性代谢缺陷遗传性代谢缺陷(英语:Inborn error of metabolism)在新陈代谢过程中,除了制造出营养外,如果身体未能将食物其他部分成功代谢成为可以从排泄器官(如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及排汗系统、呼
  • 抗肿瘤药抗肿瘤药(英语:Anticancer Drugs,Antitumor Drugs,Antineoplastic Agents)也称为抗癌药、抗恶性肿瘤药,是指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此类药物通过多种途径杀灭或抑制癌细胞来达到治疗
  • 核黄素缺乏症核黄素,又称维生素B2,维他命B2,维生素G。分子式C17H20N4O6。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作为维生素B族的成员之一,微溶于水,可溶于氯化钠溶液,易溶于稀的氢氧化钠溶液。1879年英
  • 赛吉出版赛吉出版公司(Sage Publications)是由莎拉·米勒·麦克卡尼(英语:Sara Miller McCune)在1965年成立于美国纽约的独立(英语:Independent business)出版公司。赛吉旗下约1,500名员工来
  • 朱砂朱砂又称辰砂、丹砂、赤丹、汞沙,是硫化汞的天然矿石,大红色,有金刚光泽至金属光泽,属三方晶系。朱砂产于石灰岩,板岩,砂岩中。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广西、云南、贵州。朱砂为
  • 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英语: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是美国于1975年规定学校须针对每一位身心障碍学生所设计的计划。为依照学生的家庭背景、兴趣、学业成就、认知风格作综
  • 外分泌腺外分泌腺(Exocrine glands)是体内的腺体,制造及分泌化学物质,并且通过体内的导管(英语:duct (anatomy))将化学物质分泌到上皮组织表面。外分泌腺的例子有汗腺、唾腺、乳腺、聍腺(英
  • STAT61OJ5· sequence-specific DNA bind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activity · signal transducer activity · calcium ion binding · protein binding· nucleus · nucl
  • 日本温泉日式温泉是指日本风格的温泉。因为日本是一个拥有许多火山的国家,所以境内有至少上千个天然温泉。日式温泉可以分成室内温泉和室外温泉。根据日本温泉法,只要天然涌出的水含有
  • 连多硫酸连多硫酸是一种强酸,通式为H2SxO6,x可以从3一直到80,通常范围在1~6。阴离子通式为O3SSySO32-,y为0~3。连多硫酸常在加热时分解为硫酸、二氧化硫或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