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事

✍ dations ◷ 2025-07-05 01:24:03 #举事

举事,或称起事,指使用武力推翻、脱离或反抗现政权的行为,是中性词;故此也可以作为褒义词“起义”或贬义词“暴动”的委婉表述。使用上,如要强调举事者以使用武力为手段,可加上“武装”或“武力”二字在前,即“武装起事”、“武装起义”或“武装暴动”。

“举事”一词,源于战国时代,本指发起事情及做事,多指国事或大事而言。《礼记》、《墨子》、《荀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均有使用此词。而《吴子·图国》内说“国乱人疲,举事动众曰逆”,举事则指作乱。

依据不同情况、不同观点,可以用多种词语去表达“举事”、“起事”的意思。不同的字眼,意义各有其角度、褒贬、规模,不一定能够准确描述事情,也有可能淡化、模糊以至歪曲事实。

政治派别的夺权行为,称为“政变”;若军队是主要的参与者,可以称为“兵变”;如果是一般民众为主,可称“民变”、“革命”,而执政者常贬之为“造反”。

但到了北美英属殖民地一致通过的《独立宣言》说道:

以破坏作用等字眼用来推翻当权者的行动,视之为正义一方,把当权者塑造为反抗者,模糊了两者之别。

近代,一些事件的名称也有不同,例如“广州暴动”,也可以称为“广州起义”,相似的例子非常多。另外中国历史上大范围的农民武装反抗也有不同称呼:“农民起义”、“农民运动”、“农民战争”等,说明了不同人对于不同的举事定义有不同看法。

当权者对举事的定义,影响着事情的发展。在中国,当权者对举事者妥协的事例非常少,故通称之为“造反”、“叛乱”,并出动国家安保部队平息镇压。然而,近代社会中,一些开始时以和平方式游行示威、集会的事件,后因当权者漠视举事的诉求,而发生举事者们破坏社会秩序的情况发生,随后则演变成为冲突事件,当权者又将责任判定于示威者,称之为“暴动”。

全世界从古至今,有数不胜数的武装起事。在西方,著名的武装起事有公元前1世纪在罗马帝国爆发的斯巴达克奴隶武装反抗。中国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历史事件里,第一件便是国人暴动,一场武装起事。从西周开始发生过多次武装起事,较著名的有由大泽乡起义而引发的秦末农民战争。

在中古日本的人民起事,称为“一揆”(いっき)。“一揆”照字面解释为“团结一致”,白话的说法就是民变、民乱。一揆最早发起于室町幕府时代,原本是指在神明的面前立誓要团结的团体或其所发起之战斗,而且一揆不一定立即要武装起义,他们多是为了本身的要求来进行谈判,当谈判破裂时才武装起义。一揆随着属性的不同大概可分成下列四种类型:土一揆(室町时代中后期的农民起事)、国一揆(当地有武装势力的土豪或乡野武士群的首领率领下属农民发动起事)、一向一揆(一向宗门徒所形成的一揆)、百姓一揆(江户时代以后农民所形成的一揆)。其中以一向一揆最为强悍,以强大的宗教向心力、舍命杀敌的圣战模式著名,甚至曾经在日本北陆的加贺国建立过自治组织。到了战国时代,以石山本愿寺为大本营的一向一揆首领势力甚至可以与各地大名们匹敌,后因织田信长的武力镇压、丰臣秀吉的拉拢及德川家康的分化之下才逐步式微。

近年,则有1991年第二次海湾战争之后,由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的伊拉克南部什叶派穆斯林,对萨达姆政权的武装起事;以及在2003年美伊战争后,伊拉克各地爆发的规模不等的反对驻伊美军和伊拉克临时政府的武力事件。

在近现代历史里,因为政府与平民的实力悬殊,民间举事要成功,需要政府对平民管制过于苛刻令社会民不聊生,漠视平民切身需求,如1989年罗马尼亚革命因为高压统治,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持续低迷,令民间忍无可忍,否则发生此类事件,在没有民意支持下,政府可以轻易镇压,或者不需要镇压。

相关

  • 萨尔瓦多面积以下资讯是以2016年估计家用电源国家领袖国内生产总值(购买力平价)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国内生产总值(国际汇率) 以下资讯是以2018年估计人类发展指数 以下资讯是以2018
  • 非共价键非共价键并不依赖电子间的共享,而是依赖正负电荷间的吸引力,因此吸力较弱,故仅需较小的力量就可将之打断。非共价键主要出现于超分子化学中,所担任的角色为:维持脱氧核糖核酸(DNA,
  • 汤加中华民国与汤加关系是指中华民国与汤加王国之间的关系。两国于1972-1998年有官方外交关系,断交后,目前没有在对方首都互设具大使馆性质的代表机构。对汤加的相关事务由驻斐济台
  • 漕运漕运,指中国历史上从内陆河流和海路运送官粮到朝廷和运送军粮到军区的系统,包括开发运河、制造船只、征收官粮及军粮等。明代太祖时,设京畿都漕运司,设漕运使。洪武元年设漕运使
  • 约翰·康福思约翰·沃卡普·康福思爵士(英语:Sir John Warcup Cornforth,1917年9月7日-2013年12月14日),澳大利亚化学家。他因酶催化反应的立体化学的研究而获得1975年诺贝尔化学奖。康福思出
  • 阿里·苏阿维阿里·苏阿维(土耳其语:Ali Suavi,1839年-1878年):64是奥斯曼帝国的作家、思想家。他曾参与改革派的新奥斯曼人的组织,但之后与其分道扬镳。苏阿维的政治观点倾向开明专制,对当时欧
  • 宣信者马克西姆宣信者马克西姆(580年-662年8月13日),或称认信者马克西姆。基督教僧侣、神学家、学者,东正教、天主教、圣公会和路德宗圣徒、宣信者。曾在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手下任职,后入修道院
  • 凯斯·埃里森凯斯·埃里森(Keith Maurice Ellison,1963年8月4日-)是美国律师、政治人物,非洲裔,现任明尼苏达州检察长,前联邦众议员,代表第五选区(明尼苏达州最大城明尼阿波利斯所在选区)当选,明尼
  • 令旗 (旗帜)令旗(加泰罗尼亚语:Senyera;西班牙语:Señera),即阿拉贡和加泰罗尼亚旗,是一面以红黄横纹组成的旗帜,泛指是现时的阿拉贡自治区旗和加泰罗尼亚自治区旗。红黄横纹代表了阿拉贡,此种横
  • 帕特里克·卡伦帕特里克·卡伦(英语:Patrick Callan,1999年10月6日-)是一名出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的游泳运动员,曾经获得2017年世界青年游泳锦标赛男子4×200米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