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氏剂

✍ dations ◷ 2025-10-22 06:43:54 #路易氏剂(L)
2-氯乙烯基二氯胂(英语:2-Chloroethenyldichloroarsine),又名路易氏剂(英语:Lewisite),由美国化学家W.L.Lewis(Winford Lee Lewis)于1918年春发明,是一种具有强烈皮肤糜烂毒性的有机砷化合物,在毒剂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工业品中含有α、β、γ三种类型的路易氏剂,其中α型糜烂毒性最强,β型次之,γ型无实际军用价值。一般而言,合格的路易氏剂中主要组分为α成分,含少量β成分,不应有γ成分。β型路易氏剂通常被视为一种刺激性毒剂。纯品为无色、无臭的油状液体。生产过程中作为原料之一的AsCl3易带入产品中从而使产品呈现紫色。工业品为具有天竺葵味的褐色液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天竺葵味实为路易氏剂的分解产物或杂质所致,但刺激味则是路易氏剂本身所致)。路易氏剂可由乙炔与三氯化砷在二氯化汞的催化下加热反应制得:会令人体的皮肤腐烂,如不作防护及作及时治疗,最后因呼吸道、皮肤腐烂而死。人体在接触后三十分钟便出现症状。这气体亦会引起低血压症状,又称为路易斯休克(英语:Lewis Shock)。路易氏剂在常温且无水的环境下较为稳定,加热分解生成仲胂与叔胂并可进一步分解。当使用爆炸法分散毒剂时,即使受热时间不长也会有大量分解。路易氏剂对铝及其合金具有严重腐蚀作用,对钢与黄铜则不易腐蚀。铁的存在会加速路易氏剂的歧化过程,促使其转变为β型与γ型路易氏剂。α型路易氏剂易于水解,相对湿度80%时即水解4/5以上,这令其的战斗使用受到很多限制。路易氏剂水解生成微溶于水的白色晶体——氯乙烯氧胂,此化合物仍然具有强烈的皮肤糜烂作用与全身中毒作用;液滴水解时会在外层形成一层由氯乙烯氧胂构成的膜,从而阻止内部毒剂的进一步水解。路易氏剂的水解是可逆的,并在碱性条件下水解加速。由于英国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发现了解毒剂二巯基丙醇,令路易氏剂本身的军用价值不及其他无解毒剂的化学武器。路易氏剂在实战中通常与芥子气混合使用,因为能降低毒剂的凝固点,又可令毒剂多样化,增加救治困难。美国、苏联、日本、中国和意大利都曾生产这种毒气。甲二氯胂(MD) · 乙二氯胂(ED) · 苯二氯胂(PD) · 光气肟(CX) · 芥子气(H) · 倍半芥子气(Q) · 氧联芥子气(T) · 路易氏剂(L) · 氮芥子气(HN)(HN1 · HN2 · HN3)

相关

  • 锌镉合金锌镉合金,是由锌与镉融合在一起的合金材料。锌镉合金为银白色,与镁的颜色一样,故俗称为镁锌合金,但其实并没有镁的成分在里面。
  • 头孢羟氨芐头孢羟氨苄是一种杀菌的头孢菌素类广谱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和革兰氏阴性细菌的感染有效。它由头孢氨苄羟基段衍生而来。可用于治疗轻度至中度易受感染,如因细菌化脓性链球菌引
  • 上臂臂是动物上肢的一部分,通常指从肩膀到手腕的肢体部分。臂包含上臂与前臂,而其中的关节为肘。上臂骨称作肱骨,其上端为肩关节,下端为肘关节。上臂的肌肉有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肱
  • 盘基网柄菌盘基网柄菌(Dictyostelium discoideum)是一种原生生物,属于黏菌的一种。经常用来作为科学研究所用的模式生物。这种生物带有6个染色体,基因组大小约34Mb,其中约有8000到10000个基
  • span class=nowrapSrSOsub4/sub/span硫酸锶(SrSO4)是锶对应的硫酸盐,外观为白色晶体状粉末,在自然界中以矿物天青石的形式存在。其极微溶于水,比例为8800:1,即8800体积的水能溶解1体积的硫酸锶,相比而言,更易溶于盐酸和
  • 希腊化时代希腊化时代(英语:Hellenistic period)在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之后不久开始。通常起始点视为亚历山大大帝于公元前323年逝世开始,并结束于罗马共和国在前146年征服希腊本土,或前30
  • 台北植物园坐标:25°1′56.23″N 121°30′34.27″E / 25.0322861°N 121.5095194°E / 25.0322861; 121.5095194台北植物园,位于中华民国台北市中正区龙安里南海路53号,占地约8.2公顷,隶
  • 家事法家庭法是与家庭事务相关的法律,包括
  • 纪州纪伊国(日语:紀伊国〔紀伊國〕/きいのくに Kiinokuni */?),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属南海道,又称纪州。在江户时代是德川御三家纪州德川氏的领地(纪州藩)。纪伊国的领域大约包含现在
  • 数码单反相机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英语:digital single-lens reflex camera,缩写:DSLR),简称数码单反相机,是一种以数码方式记录成像的照相机。属于数码静态相机(Digital Still Camera,DSC)与单反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