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驰龙
✍ dations ◷ 2025-09-30 13:46:00 #驰龙
驰龙属(属名:Dromaeosaurus)又名奔龙, 是一类兽脚亚目恐龙,生活于上白垩纪坎帕阶的加拿大阿尔伯塔省与美国西部,约7,600万到7,200万年前。驰龙是种小型肉食性恐龙,大小如狼,身长约1.8米,重量约15公斤。嘴部有许多锐利的牙齿,每个脚掌的第二趾有锐利镰刀状趾爪。驰龙的生存年代为白垩纪晚期的坎潘阶,但某些破碎的骨头、牙齿可能来自于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兰斯组(Lance Formation)、地狱溪组(Hell Creek Formation),相当于6550万年前。驰龙的头颅骨较为粗状,口鼻部上下距离高。牙齿相当大,上颌骨有九颗牙齿。驰龙具有大型眼睛,视觉良好。颌部结构坚固。颈部弯曲、灵活。尾巴基部灵活,其余部分因为交错的骨棒而较僵直,使尾巴保持在稍微上抬的角度。虽然后肢的已发现部分不多,已可显示驰龙是种强壮的动物。其近亲的羽毛证据,显示驰龙也可能身体覆盖羽毛。研究人员在阿尔伯塔驰龙的一个头颅骨,发现两条血管从颈部前方肌肉通到脑壳后方的痕迹。驰龙属已有数个已命名种,但只有模式种阿尔伯塔驰龙(D. albertensis)具有较完整的标本。与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相比,驰龙似乎是种少见的动物。驰龙是最早发现较完整颅骨的小型兽脚类恐龙之一。在1914年,巴纳姆·布朗(Barnum Brown)率领的美国自然史博物馆挖掘队伍在阿尔伯塔省的红鹿河进行挖掘,发现驰龙的首个化石,包含:一个长24公分的部分头颅骨、及脚掌碎片。该地目前属于省立恐龙公园。正模标本(编号AMNH 5356)是一个部分头颅骨,长约24公分、下颌、两个舌骨、第一掌骨、以及一些脚掌骨头,缺少口鼻部上方的大部分。几组发现于亚伯达省与蒙大纳州的其他骨骼、及约30个独立牙齿,也被归类于驰龙。在1922年,巴纳姆·布郎等人将这些化石建立为驰龙属,模式种是阿尔伯塔驰龙(D. albertensis)。属名是来自古希腊文的“δρομευς”(意思“奔驰”),加上“σαυρος”(意为“蜥蜴”);种名则是以亚伯达省为名。之后有其他7种曾被归类于驰龙属,爱德华·德林克·科普命名的D. laevifrons、顶饰驰龙(D. cristatus)、D. explanatus、D. falculus,奥塞内尔·查利斯·马什命名的D. minutus、纤弱驰龙(D. gracilis),以及瑞钦·巴思钵命名的蒙古驰龙(D. mongoliensis)。这些种大部分只有零岁的化石材料,某些以被改归类于其他属,或是被认为是疑名。 与其他小型兽脚类恐龙相比,阿尔伯塔驰龙似乎是种少见的动物,但却是最早被详细研究的驰龙类之一。驰龙与大部分其他驰龙科的不同特征,是它的头颅骨较短及大,下颌较深,及牙齿较坚固。较它的近亲蜥鸟盗龙相比,它们的牙齿的磨损状况较明显,这显示它的颌部是用来压碎及撕开猎物,而非单纯地撕开肉体。在2005年,有研究人员推算驰龙的咬合力是迅猛龙的三倍,显示它们较常使用颌部撕咬猎物,而非使用镰刀状趾爪杀死猎物。驰龙有可能是吃腐尸的动物,或是以它的颌部来捕捉猎物。它可能较蜥鸟盗龙更为适合捕捉大型的猎物。巴纳姆·布郎等人根据类似的颅骨比例,将驰龙归类于恐齿龙科(现为暴龙科的异名),并设置驰龙亚科以包含驰龙属。在1969年,约翰·奥斯特伦姆(John Ostrom)发现驰龙与迅猛龙、新发现的恐爪龙有数个共同特征,将它们归类于新建立的驰龙科。自此之后,有更多的驰龙类化石被发现。目前仍不清楚驰龙的演化关系。虽然它们的粗糙外型令人感觉是较为原始,但它们其实已是相当特化的动物。驰龙亚科的名称来自于驰龙,该亚科还包括:犹他盗龙、阿基里斯龙、恶灵龙。但是,这个亚科在驰龙科中的演化关系仍然未有定论。驰龙A形态(Dromaeosaurus Morphotype A)是指那些在阿尔伯塔省发现的有棱脊的独特驰龙科牙齿。这些牙齿的来处不明,有可能不是属于驰龙的。驰龙出现在探索频道的节目《与恐龙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中,追踪一只幼年牛角龙,并偷走暴龙的蛋。尽管驰龙常出现在大众恐龙书籍,但驰龙的化石很少,各大博物馆的驰龙骨架模型其实多是参考其他驰龙类而重建完成,包含著名的皇家泰瑞尔博物馆。
相关
- 转录转录(英语:Transcription)是在RNA聚合酶的催化下,遗传信息由DNA复制到RNA(尤其是mRNA)的过程。作为蛋白质生物合成的第一步,转录是合成mRNA以及非编码RNA(tRNA、rRNA等)的途径。真核
- 社会影响现代生物分类群体从它们的 共同祖先遗传分化的图示。进化论介绍(英语:Introduction to evolution) 演化的证据 共同起源 共同起源的证据群体遗传学 · 遗传多样性 突变 · 自
- 鰕虎鱼详见内文虾虎鱼即指鱼类分类学虾虎鱼目中的虾虎鱼科(Gobiidae),又作鰕虎科。它是鱼类中最大的科之一,已知品种超过2000种。绝大多数体型细小,一般短于10厘米。世界上最短小的脊椎
- 中乘辟支佛(梵语:प्रत्येक बुद्ध,转写:Pratyeka-buddha,巴利语:Pacceka-buddha),佛教术语,其梵语音译为钵剌翳迦佛陀,俗语音译为辟支迦佛陀,或简称为辟支迦佛、辟支等,意译为独
- 黄夹次苷黄夹次苷(英语:Peruvoside或称为黄花夹竹桃苷,英语:cannogenin thevetoside)是一种强心苷,用于治疗心脏衰竭,来源于黄花夹竹桃(学名:Cascabela thevetia,曾用学名:Thevetia neriifolia)
- 中枢神经刺激剂兴奋剂又称为中枢神经兴奋剂、中枢神经刺激剂(英文名称:stimulant、psycho-stimulant)是一系列精神药物的统称,其中包括可以增加活动力的药物、会令人感到愉快和振奋的药物,以及
- 儿童安乐死儿童安乐死是指对患有重病或出生时就已有严重缺陷的儿童施行安乐死。虽然安乐死在现时世上部分国家或地区被获准执行,但并不适用于未满12岁的儿童。直到现在,儿童安乐死依然是
- 国债报偿运动国债报偿运动,是大韩帝国时期民间自发募款,以赎回国债,保有经济自主权的运动。现在大邱市有一座“国债报偿运动纪念公园”以纪念此事。1895年马关条约后,大韩帝国创立,伊藤博文担
- 松尾芭蕉松尾芭蕉 (生于宽永21年(1644年),卒于元禄7年10月12日(1694年11月28日)),是日本江户时代前期的一位俳谐师(日语:俳諧師)的署名。他公认的功绩是把俳句形式推向顶峰,但是在他生活的时代,芭
- 波波玩偶实验波波玩偶实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波特·班杜拉于1961年进行的关于攻击性暴力行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实验。他在1963年和1965年又对此专题继续进行深入研究。波波玩偶是与儿童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