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葫芦
✍ dations ◷ 2025-09-29 00:59:40 #葫芦
葫芦(学名:Lagenaria siceraria),别称蒲瓜、扁蒲、瓠瓜、瓠子、蒲仔、匏仔等,是属于葫芦科葫芦属的一种植物,它是爬藤植物,其果实也被称为葫芦。葫芦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用作容器。估计它来源于非洲,在今天的墨西哥、秘鲁和泰国均有数千年的被种植的葫芦被发现。在埃及葫芦被作为陪葬品。在中国河南考古遗址出土的葫芦皮最早的是七至八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的葫芦子也有七千年的历史了,有些学者怀疑在甲骨文中就已经有指葫芦的字了(卣)。中国最早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在《诗经》、《论语》中均有提到葫芦。一个例子是《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一年生攀缘草本,具有软毛,卷须分枝;卵圆形的叶子互生;夏秋开白色花,雌雄同株。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藤上有毛,叶子椭圆状或心状。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一米不等,最重的可达一千克。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种植时需要很多地方。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葫芦的果实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在世界各地出产葫芦的地方葫芦都被作为食品使用。在中国烹饪中,葫芦可以做汤或者炒菜。在日本葫芦果肉被晒干食用。在中美洲葫芦子与其它香料一起做饮料的添加剂。此外葫芦的藤和叶也可以食用。在所有出产葫芦的地区葫芦均被当作容器使用。木质化的葫芦可以用来承水、承酒、当作水杯、水壶使用。其果实剖开后称为“巹”,传统习俗新婚夫妇成礼时须用一对巹献酒,故而结婚又名“合巹”。道教认为葫芦可以凝聚气,因此使用葫芦装丹。在道教中葫芦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容器,而有法器的作用。中医认为葫芦有利尿消肿的作用(《神农本草经》),《伤寒类要》认为葫芦可以医治黄疸。印度尼西亚巴布亚省的土著人使用葫芦制作阴茎端鞘(英语:koteka)。他们用石头加重葫芦,使它在生长时变长,获得需要的形状。按照《白虎通》的记载,笙本来是葫芦做的(瓠曰笙)。唐朝刘恂也写过:“交趾人多取无柄老瓠,割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尧典》有“金石丝竹匏土革木”。直至今天在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依然有实用葫芦制作的乐器使用,如葫芦丝。风水认为葫芦可以避邪,因此在房屋前后种植葫芦。
相关
- 裸盖菇素赛洛西宾(Psilocybin (/ˌsɪləˈsaɪbɪn/ SIL-ə-SY-bin)是由超过两百种蘑菇(合称迷幻蘑菇,其中主要是是Psilocybe属的成员,如P. azurescens , P. semilanceata和P. cyanescens
- 白令陆桥白令陆桥(英语:Beringia,俄语:Берингия)位于白令海,伸延至极限时长达1600公里。白令陆桥连接现今的美国阿拉斯加西岸和俄罗斯西伯利亚东岸、更新世(前180万-前1万年)时连接的
- 盎格鲁美洲/英语美洲盎格鲁美洲(英语:Anglo-America),又称英语美洲,用作描述以英语为主要语言,或者与英格兰或英伦三岛在历史、语言或文化上有密切关系的美洲地区,也可以指英语世界的美洲部分,与操罗曼
- 传播传播(Communication,来源于拉丁语中的commūnicāre, 意为"分享")是人们通过符号、讯号,传递、接收与反馈讯号的活动;是人们彼此交换意见、思想、情感,以达到相互了解和影响的过程
- 哈勃超深空哈勃超深空(英文:Hubble Ultra Deep Field,HUDF)是一张外太空照片,显示的是天炉座的一小部分。该照片由哈勃空间望远镜于2003年9月24日至2004年1月16日期间得到的数据累积而成的,
- 可体纤可体纤(CortiSlim)是一种由 Window Rock Enterprises 推上市的减重系统。它由 Shawn Talbot 医学博士 (营养科学) 所配方。 CortiSlim 药片,减重方案的一部分,包括维他命、矿物
- 钴-60钴-60(60Co)是金属元素钴的一个人造放射性同位素,其半衰期为5.27年。工业上通过中子活化59Co制得。它会透过β衰变放出能量高达315 keV的高速电子成为镍-60,并放出两束伽马射线,
- 跨Wiki链接跨Wiki链接(InterWiki links)是一种将万维网上的众多Wiki网站链接到一起的方式。用户可以不用输入完整的URL(一般网页都需要)而使用相似的简写就能在同一Wiki网站内相互链接。与
- 假交替单胞菌属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是一类海洋细菌。该属细菌在深海沉积物中广泛存在,且多数具有较强的胞外蛋白酶活性。在实验室培养该属细菌时,菌落生长较快,一般是乳白色菌落
- 昆曲昆曲是中国戏曲的剧种之一,发源于元末明初的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省苏州市昆山市巴城镇),起初流行于江南一带,而后风靡全国;盛清时,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贩夫走卒皆热爱昆曲。有俗谚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