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潘氏真花
✍ dations ◷ 2025-10-09 22:54:19 #潘氏真花
潘氏真花(学名:Euanthus panii)是一类已灭绝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分布在相当于今日中国辽西地区的区域。潘氏真花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完全花,花被片分化为花萼、花冠,也具有雌蕊、雄蕊,拥有完整的四轮花器官。然而亦有学者对此存有异议,认为其应该是一种松柏类植物。潘氏真花的属名Euanthus为拉丁语中“真正的花”之义,以表明潘氏真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完全花。而种加词panii则是被赠与潘氏真花正模标本化石的发现者潘广先生。中文名含义与学名相同。中国古植物学家潘广(1920—2014)于20世纪70年代下放到辽西农村时,在葫芦岛市三角城收集到了潘氏真花的标本,并曾数次在自己的相关论文或国际会议上宣告侏罗纪被子植物的存在,但是并未在其生前得到广泛的承认和支持,其本人也遭受了一些非议。如中国古植物学家徐仁曾专门发表论文反驳潘广的发现,而辽宁古果的发现者孙革也曾对这一发现持反对态度,直到其本人在1998年发现辽宁古果,2002年发现中华古果,才转变态度。2013年,潘广将标本捐赠给了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由王鑫研究员和(中国)国家兰科中心刘仲健教授进行研究后,于2015年正式发表,种加词也被赠与潘广先生以示纪念。潘氏真花是植物学意义上的完全花,具有完整的四轮花器官:花萼、花瓣、雄蕊和雌蕊。其花部为5基数,长12毫米宽12.7毫米,子房半下位,花周位,花萼、花瓣及雌蕊合生。花托横截面五边形,直径2.3毫米。萼片长3.6-3.85毫米,宽3.6毫米,基部宽1.9毫米,状短粗,末端圆形,凹陷。花瓣长5-5.75毫米,宽3.8-4.2毫米,匙状,较萼片长,与萼片互生,末端扩大成檐,具爪状的柄并以此与其他花部连接。雄蕊具有4花粉囊,分处两个药隔,具有原位花粉。雌蕊群中,花柱长8.5毫米,宽1.4毫米,具有细长的毛状结构,子房单室,直径约2.2毫米,子房壁内含有一枚单珠被的胚珠。潘氏真花萼片和花瓣的分化、花瓣背面的横纹、五角形花托、细长毛状花柱、缺乏种间鳞,以及最重要的胚珠具有包被等特征,支持古植物学家将其置于被子植物而非本内苏铁目之下,四花粉囊两药隔的花药结构更是裸子植物所不可能具有的。潘氏真花具有花部5基数等真双子叶植物的特点,但是考虑到趋同演化的可能性,该物种的描述者对此暂时保留意见。如果进一步的研究支持其作为真双子叶植物的子类群,则将对现有理论产生进一步的冲击。潘氏真花具有的花部有定数、萼片和花瓣分化明显、胚珠一枚等特点,均被传统被子植物演化理论认为是较为次生的性状,对传统理论产生了冲击。潘氏真花作为已知最早的完全花,其在侏罗纪的存在超出了任何目前公认的被子植物演化理论的观点,这意味着这些理论存在缺陷,被子植物的历史比以前假设的要长得多。
相关
- 血清血清(英语:Serum)旧译
- 去甲肾上腺素转运体653020538ENSG00000103546ENSMUSG00000055368P23975O55192XR_933403、NM_001043、NM_001172501、NM_001172502、NM_001172504、XM_006721263、XM_011523295、XM_011523296、
- 屯溪屯溪区是中国安徽省黄山市下辖的一个区。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吴主孙权在屯溪设犁阳县,属新都郡,为屯溪建制之始。晋改犁阳为黎阳。南朝宋大明八年(464年)撤黎阳县,并入海宁县(今
-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英语:acute myeloblastic leukemia),是一种位于骨髓的急性疾病,属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血液中发现有大量的成髓细胞(英语:myeloblasts)。这一疾病也
- 甘氨酸甘氨酸(英语:Glycine,简写为Gly或G),即胺基乙酸,是20个蛋白氨基酸中分子量最小的一个。它是白色或浅黄色晶体,易溶于水,有甜味。甘氨酸的侧键是一个氢原子。甘氨酸的α碳连接两个氢
- 谷氨酰胺谷氨酰胺(Glutamine)亦被称作谷氨酰胺,为人体中含量最丰富的非必需氨基酸,且是唯一一种可直接通过脑血管障壁(BBB)的氨基酸。在人体中储存于骨骼肌或血液中。当受伤或患病时,谷氨酰
- 阿尔波特·班杜拉阿尔波特·班杜拉(英语:Albert Bandura,1925年12月4日-),出生于加拿大Mundare,著名心理学家,以其社会学习论著称。班杜拉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 ,1951年获得爱荷华大学硕士学位,次
- 电机电机(Electric Machine),是机械能与电能之间转换装置的通称。转换是双向的,大部分应用的是电磁感应原理。由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电机,通常称做“发电机”;把电能转换成机械能的电机
- 融合遗传融合遗传(英语:Blending inheritance)又称混合遗传,是一套已被取代的遗传学假说(英语:Superseded theories in science)。该假说认为不同性状的亲代杂交后,子代会表现出介于双亲之间
- 拉瓦节安托万-洛朗·德·拉瓦锡(法语: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8月26日-1794年5月8日),法国贵族,著名化学家、生物学家,被后世尊称为“近代化学之父”。他使化学从定性转为定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