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淮河

✍ dations ◷ 2025-07-19 00:12:21 #秦岭-淮河
秦岭-淮河线是中国一条带有多重历史特殊意义的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提出,首次正确界定了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地理分界线,被认为对于认识中国自然地理规律和指导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中国历史上,秦岭-淮河线成为南北政权的分界线,分别为魏晋南北朝(220-589),以及金朝/蒙元和南宋时期(1127-1276),两个时期的南方偏安政权皆由汉人建立。“秦岭-淮河线”的意义包括:迄今为止找到的最早关于秦岭-淮河线的记载是出版于1908年,由张相文所著的《新撰地文学》在185页中指出:秦岭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全长1600公里,面积上万平方公里,南北最宽处达上百公里。最高峰为太白山拔仙台(海拔3767.2米)。下面是各个专家所指出的南北分界线秦岭段划分方法:主张南北分界线秦岭段划在秦岭南坡800米等高线处。按照刘教授的说法,由于山地海拔在逐渐升高,气温在下降,在海拔800米等高线的位置,亚热带就结束了,橘子、竹子这些亚热带的指示性植物已经见不到了。南方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因此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应与南坡800米等高线重合。主张把中国的南北分界线划在秦岭北坡700米等高线处,因为从秦岭北坡的角度看,整个关中盆地是暖温带,但随着气温的降低,在700米等高线处,气候已经不是暖温带了,而是山地气候,越来越冷了。主张将南北分界线划在秦岭的主脊线上,因为这样可以保持山两边垂直自然带的完整,正好可以两相比较,看出南北之不同。但秦岭找不到明确的主脊线,可能连接一些较高峰的海拔最高点作为秦岭的脊线。北宋之朝,黄河与淮河大抵相安无事。虽然从西汉开始,淮河就多为黄河所侵,但黄河少有入淮之事。北宋末年,战乱频繁加上故意破坏,黄河乏人管理,黄河决溢多次入泗淮。自明中叶以来,“每淮水盛时,西风激浪,白波如山,淮扬数百里中,公私惶惶,莫敢安枕者,数百年矣”,破釜塘、白水塘、富陵湖、泥墩湖、万家湖等陂塘和小湖连接成洪泽湖。淮河长期不再有入海口,改在三江营汇入长江。清朝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再度在河南铜瓦厢决口改道,此后黄河大致以山东大清河河道为入海口至今。从古至今淮河受到的人工干预太多,水库、运河、人工河渠将其分割得支离破碎,难以找到淮河的干流或主河道。淮河因为黄河夺淮一事失去了下游,想要将它的干流具体化为线,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地理学家们规定洪泽湖以下以人工水渠——1952年建成的苏北灌溉总渠为界分南北。但是苏北灌溉总渠走向为西南-东北,以此分南北尚不太合适。江苏省淮安市的淮河上有一标志南北分界限的标志物。安徽省蚌埠市的龙子湖边亦有一标志南北分界限的标志物。但地理学界一般认为,只有在小比例尺的地图上才能界定一条真正的界限,在实际的地表上,是不可能画出的。因此地理学界对于淮安市、蚌埠市的标志不太认可。从地图上可以看到,秦岭-淮河线仅仅是将中国的东部地区分为南北,却未将西部地区分为南北。所以,地理学界就有着两种不同的秦岭-淮河线西延线划分方法。沿着秦岭-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划分。此线的划分依据是青藏高原的完整性,也就是以青藏高原的北界作为中国西部分南北的界线。沿着秦岭-阿尼玛卿山-昆仑山划分。此线的划分依据是非季风区与季风区的分界线,也就是以季风区北界的西段作为西部分南北的分界线。两种划分方法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将柴达木盆地列入中国南方。但是“柴达木盆地属于西北地区还是青藏地区”,这个问题本身就有极大的争议,因此,秦岭-淮河线西延线也随之富有争议。

相关

  • 色谱法色谱法(英语:chromatography,又称层析法)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方法,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生物化学等领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色谱法利用不同物质在不同相态的选择性分配,以流动相对
  • 马偕医院台湾基督长老教会马偕医疗财团法人马偕纪念医院,一般简称马偕纪念医院、马偕医院,是台湾基督长老教会属下的医院。1872年3月9日马偕来到淡水。1879年12月26日马偕首次返国述职
  • 闭合音塞音(汉语拼音:sè yīn;注音:ㄙㄜˋㄧㄣ ;英文:Plosive 或 Stop 或 Occlusive),也称爆破音、闭塞音、塞爆音。塞音为一种辅音,借由阻塞声道使所有气流停止。依照辅音发音三阶段,成阻
  • 基本组织基本组织(英文:fundamental tissue 或 ground tissue) 为1875年,J. Sachs 所提出植物体内的三种组织之一,另二者为表皮组织及维管束组织。基本组织形成了植物体中基本的部分,但
  • 热化学热化学(英语:Thermochemistry)是研究化学反应及物质聚集状态改变所伴随的热效应的学科。化学反应和相变(例如熔化、沸腾)都能吸收或放出热量,而热化学研究这些能量变化,尤其是系统
  • 基因剔除鼠基因剔除小鼠是一种遗传工程技术下利用基因剔除技术所做出的一或多个基因变异的小鼠。广义来说,当小鼠体内的特定基因被剔除称之。此技术为用来观察并研究活体内基因表现的工
  • CoSsub2/sub二硫化钴是一种无机化合物,化学式为CoS2,具有黄铁矿结构。二硫化钴在120K以下具有铁磁性,高于此温度时有顺磁性。二硫化钴可由单质直接化合得到:以无水、无氧的甲苯为溶剂,氯化钴
  • 詹姆斯·冈恩丹尼·海涅曼天体物理学奖 (1988)詹姆斯·爱德华·冈恩(英语:James Edward Gunn,1938年10月21日-),美国天文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尤金·希金斯天文学教授。冈恩的早期理论工作建立了对
  • 紫磷磷的同素异形体有许多种,其中白磷和红磷最为常见。另外还存在紫磷和黑磷。气态磷单质中有P2分子与磷原子。白磷(因商品白磷常带黄色,故又称为黄磷:180),分子式P4,为白色固体,质软。
  • 聚腺苷酸化多腺苷酸化(英语:Polyadenylation)是指多聚腺苷酸与信使RNA(mRNA)分子的共价链接。在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中,这是产生准备作翻译的成熟mRNA的方式的一部分。在真核生物中,多聚腺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