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一世

✍ dations ◷ 2025-10-03 17:30:22 #生年不详,卒年不详,奥斯曼帝国苏丹,土耳其历史,开国君主

奥斯曼一世或称奥斯曼加齐(奥斯曼土耳其语:عثمان غازى,土耳其语:Osmān Ghāzi ; ?-1323/1324年),他领导奥斯曼土耳其人部族开创了奥斯曼王朝。新生的奥斯曼帝国国名由来即是以奠基者奥斯曼一世的名字所命名(刚建立的奥斯曼帝国当时被称为“奥斯曼侯国”)。尽管在奥斯曼的统治时期,初生的奥斯曼侯国只是位于安那托利亚地区的一个小国家,但在他去世后的几个世纪里,奥斯曼侯国逐步演变成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国祚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1923年才宣告终结。

由于奥斯曼统治时期没有任何字面资料流传至今,导致有关他生涯事迹的历史资料极为缺乏。奥斯曼帝国在他去世一百多年后,也就是直到十五世纪才有文字正式记录奥斯曼的生平。因此,历史学者要从讲述他丰功伟业的许多故事中区分史实与神话极具挑战性。甚至有史学家将奥斯曼一世的生平描述为奥斯曼帝国历史中的“黑洞”时期,直言后人要厘清这段帝国早年历史是不可能的。

根据奥斯曼帝国日后的传统观点,奥斯曼一世的先祖是来自中亚地区卡耶部落的乌古斯突厥人,由于蒙古帝国发动的征服战役而被迫西迁至安纳托利亚一带,以躲避蒙古人的战火。1299年,部落首领奥斯曼宣布在比提尼亚地区建立起自己独立的小国家,虽然在当时仅是十三世纪下半叶出现的众多安纳托利亚侯国之一。不过由于位处欧亚交界的边缘地带,因此特别易于对衰落中的拜占庭帝国发动攻击,蚕食拜占庭已摇摇欲坠的领土,奥斯曼的后代终将追随他的脚步,完成征服整个拜占庭帝国的事业。

部分学者认为奥斯曼早年的名字带有明显的突厥风格,名为阿图曼或者是阿杜曼,后来才改为相近的阿拉伯式名字,根据和奥斯曼生活在同个时代的希腊裔历史学家乔治·帕奇梅雷斯(英语:George Pachymeres)的记载,奥斯曼的名字被拼写为阿图曼(Ατουμάνor)与阿杜曼(Ατμάν),而希腊语在书写“奥斯曼”人名时通常写作Οσμάν,此外早期的奥斯曼家族,如奥斯曼的父亲与叔叔皆未采用阿拉伯人名,显示奥斯曼极有可能在他人生的中后期,将原本的名字改为更具威望的穆斯林人名。

奥斯曼确切的出生日期尚有争议,由于可靠史料的稀缺加上奥斯曼人在后来的几个世纪中不断为他的事迹大力吹捧,使奥斯曼的生平被掩盖于神话的迷雾之中,对他的真实身份和早年生活事实上却知之甚少。依据十六世纪奥斯曼历史学家凯末尔·帕夏扎德(Kemal paşazade)所写的日期,奥斯曼最有可能出生于十三世纪中叶的1254年到1255年之间。而奥斯曼人的崛起过程,根据奥斯曼帝国的官方说法,为了逃离蒙古大军西征的铁蹄,奥斯曼的父亲埃尔图鲁尔加齐带领突厥人卡耶部落从突厥斯坦往西迁移进入安纳托利亚。随后埃尔图鲁尔向当地统治者罗姆苏丹国(塞尔柱帝国的分支政权)的苏丹宣誓效忠,并获得鲁姆苏丹授予他邻近拜占庭帝国边界的瑟于特小镇作为封地,且有权在夏季前往瑟于特西南方的高地放牧牲畜。然而,埃尔图鲁尔和塞尔柱王朝间的关系很大程度上是由一个世纪后的奥斯曼宫廷御用史学家所编篡的历史,因此事实上奥斯曼人的真正起源与出身背景依旧充满着谜团。

当奥斯曼的父亲埃尔图鲁尔大约于 1280年去世之后,奥斯曼继承了贝伊(相当于首领或酋长之意)的头衔与地位。现今对奥斯曼的早年生涯一无所知,只约略知晓他控制了瑟于特周围的土地,并以瑟于特为基地展开针对拜占庭帝国的军事行动。奥斯曼生平第一个有确切纪录的事件是发生于1301年或1302年的巴菲乌斯之战,当时奥斯曼率领部队在战斗中击败了一支拜占庭的军队。

奥斯曼似乎为了避免与更强大的突厥邻居发生冲突,而决定实行以攻击拜占庭人所控制的领土为扩张策略,奥斯曼首先将领地从原本掌握的埃斯基谢希尔一带,贫瘠的北佛里几亚地区扩张到更肥沃的比提尼亚平原;根据学者史丹佛·肖尔(Stanford Shaw)的研究,奥斯曼特别针对当地拜占庭贵族所拥有的土地展开征服行动,“其中一些贵族在战斗中被击败,其他领主则经由以金钱购买城镇以及政治联姻等方式和平地被吸收到奥斯曼人的国土中。”

关于奥斯曼一世年轻时的英勇事迹与冒险故事是奥斯曼帝国作家历来最喜爱的创作主题,特别是他在公平竞争下追求玛尔可敦芳心的爱情故事。这则有关奥斯曼的传奇轶闻在后来的奥斯曼帝国作家笔下,成为如梦似幻般的浪漫史诗。

奥斯曼与一位名叫谢赫·艾德巴利的当地宗教领袖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日后的奥斯曼历史学者与作家们间广泛流传着一则有关两者的神话故事,故事描述年轻的奥斯曼某次投宿于谢赫·艾德巴利家中时所作的一场梦境。这篇史诗故事出现在十五世纪晚期由阿沙克·帕夏札德(英语:Aşıkpaşazade)编篡的史书中,内容如下:

他(指奥斯曼)看到一轮明月从圣者(指谢赫·艾德巴利)的胸前升起,缓缓沉入自己的胸膛之中。随即一棵大树从奥斯曼的肚脐中长出,大树的树荫覆盖了整个世界。阴影之下有着高耸的山岭,条条溪水自各山山脚下涌出。有人自淙淙溪水中取水而饮,有人径取泉水浇灌花草,亦有巧匠引水喷泉。奥斯曼醒来后将梦中所见告诉圣者,圣者回答:“吾子奥斯曼,恭喜你!神已将帝国的宝座赐予给你以及你的后代子孙,我的女儿玛尔也将成为你的妻子。”

这场梦境成为奥斯曼帝国的一则重要奠基神话,奥斯曼之梦不但赋予奥斯曼王室握有神所允诺统治全世界的权力,同时也美化了早年帝国创立者奥斯曼的功绩与成就。除此之外,奥斯曼之梦也可视为神圣的契约:就像真主承诺赐给奥斯曼及其后代王权与荣耀一样,也暗喻著奥斯曼王室亦有责任为其臣民提供繁荣昌盛的义务。

据学者史丹佛·肖尔的考证,随着罗姆苏丹国衰弱与分崩离析,奥斯曼也趁著安纳托利亚地区陷入各方势力割据的机会,趁势占领埃斯基谢希尔与卡拉贾希萨尔(Karacahisar)两座堡垒。不久后,奥斯曼攻下人口稠密的城镇耶尼谢希尔,并将都城迁移至新占领的耶尼谢希尔。

1302年,当奥斯曼在尼西亚(现称伊兹尼克)一带击溃拜占庭的部队后,他的力量开始威胁到拜占庭帝国位于安那托利亚领土的安全。

随着奥斯曼的势力越来越强大,拜占庭人纷纷逃离原本居住的安纳托利亚村庄。虽然拜占庭的领主们试图遏制奥斯曼人的扩张,但他们所做的微弱抵抗最终仍无法逃离遭到并吞的命运。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奥斯曼一世主要朝两个方向扩展他的势力范围,其一是向北沿着萨卡里亚河并吞沿途的村庄与土地,另一目标则是往西南方马摩拉海的海岸线推进,1308年,奥斯曼的军队还参与了艾登侯国征服以弗所的战役,以弗所是拜占庭帝国在爱琴海东部沿岸所掌握的最后一个根据地,该城沦陷后拜占庭在亚洲地区的势力更加衰弱。

奥斯曼生涯的最后一场战役,是在1317年展开攻打重镇布尔萨的军事行动,经过严酷而漫长的围城,拜占庭人在1326年放弃抵抗,宣布投降。虽然奥斯曼因为身染重病而没有亲身参与这次的战斗,但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说,成功征服布尔萨对帝国的影响深远,因为这座城市不仅是拜占庭帝国在安那托利亚地区的重要据点,除此之外,奥斯曼的儿子奥尔汗一世在攻下这座城市后,更决定将帝国的首都迁移到布尔萨,并将他已逝的父亲奥斯曼隆重地安葬于布尔萨城中的清真寺内。

奥斯曼之剑是在奥斯曼帝国历任苏丹于加冕仪式中所需使用的一把重要的国家之剑 。授剑的传统源自奥斯曼的岳父谢赫·艾德巴利帮他佩带上这把伊斯兰之剑后,往后的苏丹皆延续这项授剑的即位仪式。佩戴奥斯曼之剑是极为重要的登基典礼,大多于新任苏丹继承皇位的两周内举行。新苏丹首先会从首都伊斯坦布尔的托普卡匹皇宫出发,并经由水路横越金角湾抵达艾郁普苏丹清真寺举行加冕仪式。奥斯曼之剑也是苏丹的信物,这把剑象征着:新任的奥斯曼帝国苏丹亦是一名手持战剑的战士。奥斯曼之剑在登基典礼中由一名来自梅夫拉维教团的托钵僧 - 科尼亚的谢里夫(Sharif of Konya)负责佩戴在新苏丹的身上,科尼亚的苏菲派教徒保有这项帮新任苏丹授剑的特权直至奥斯曼帝国灭亡。

由于记录奥斯曼生平的史料极为缺乏,导致现今对奥斯曼的家庭关系所知甚少。十五世纪时,部分奥斯曼帝国的作家声称奥斯曼家族是来自乌古斯人卡耶部落的后裔,这项说法后来成为奥斯曼官方认可的奥斯曼王室族谱,并广受土耳其民族主义(英语:Turkish nationalism)者与历史学家穆罕默德·福阿德·科普鲁律(英语:Mehmet Fuat Köprülü)的支持。然而,现存最早的奥斯曼家谱中被未出现可追溯至卡耶部族的相关记载。因此,许多研究奥斯曼帝国历史的学者皆认为奥斯曼家族来自卡耶部落的说法是日后所捏造的族谱,目的是为了巩固奥斯曼皇室的正统性,让奥斯曼王朝统治者得以宣称比其他同位于安纳托利亚的突厥竞争对手拥有更高贵的血统。

由于奥斯曼帝国早年的历史资料往往有多种不同说法,让历史学界很难从奥斯曼人传述的奥斯曼一世诸多事绩中,区分出哪些是史实而那些部分则仅是神话传说。根据其中一则轶闻,奥斯曼有一位名叫敦达尔的叔叔,奥斯曼曾在早年担任首领时与他的叔叔发生过争吵。当时奥斯曼希望攻打信仰基督教的比莱吉克当地领主,但是敦达尔却反对侄子的决定,敦达尔认为他们已有够多的敌人需要应付,不必再另外与基督徒结仇。奥斯曼将敦达尔的异议视为对自己首领权威的挑战,因此用弓箭射杀了自己的叔叔。这场事件并未被记录于日后众多的奥斯曼史书中,假如这则故事为真,意味着奥斯曼杀害他叔叔的事情可能被刻意地掩盖,以避免奥斯曼帝国的创始者背负谋杀家庭成员的污名。这则故事也可能象征着奥斯曼人与他们基督徒邻居关系产生重大变化,奥斯曼人从过往与基督徒和平相处的政策,开始转为更加积极的征服与占领手段。

奥斯曼加齐攻占拜占庭人的堡垒

奥斯曼号召加齐战士们投入战斗

奥斯曼贝伊,绘于十九世纪

奥斯曼加齐

制于十八世纪时的奥斯曼雕像

相关

  • 紫色色杆菌紫色色杆菌(Chromobacterium violaceum)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及无芽孢的球杆菌。在热带及亚热带的水中及土壤植物可以找到。它们会生产出紫色杆菌素。它们可以在营养琼
  • 亚里士多德主义亚里斯多德主义(英语:Aristotelianism),又称亚里斯多德学派,受亚里斯多德著作启发而成立的哲学传统。最早由逍遥学派,以及新柏拉图主义学者对于亚里斯多德著作的注解而成立。在古
  • 国立国会图书馆国立国会图书馆(日语:国立国会図書館/こくりつこっかいとしょかん Kokuritsu kokkai toshokan */?)是日本的国家图书馆,直接隶属于国会,除了主要为日本国会议员的调查、研究等立
  • 台湾金融保险机构列表以下列出中华民国(台湾)的各种从事金融服务的机构。依照相关法规,中华民国的金融机构分为以下类型:此外,还可依法人登记地分为3种类型:本国金控人寿类非金控人寿类外商本国外商※
  • GABAA受体GABAA受体(又称作γ-氨基丁酸A型受体)是一种离子型受体,而且是一类配体门控型离子通道。此通道的内源性配体是一种被称为GABA的神经递质。GABA是中枢神经系统里的一种主要的递
  • 线性判别分析线性判别分析 (LDA)是对费舍尔的线性鉴别方法的归纳,这种方法使用统计学,模式识别和机器学习方法,试图找到两类物体或事件的特征的一个线性组合,以能够特征化或区分它们。所得的
  • 引导影像滤波器在图像处理上,引导影像滤波器(英语:Guided Image Filter)是一种能使影像平滑化的非线性滤波器。与双边滤波器(Bilateral Filter)相同,这个影像滤波器同样能够在清楚保持影像边界的
  • 黄春览黄春览(越南语:Hoàng Xuân Lãm,1928年10月10日-2017年5月2日),是一位越南共和国陆军(南越陆军)的中将。他长期担任越南共和国第1军的指挥官,曾为蓝山719行动南越陆军的指挥官。并
  • 林采欣林贝芳(Bae Lin,1986年5月20日-),艺名林采欣,旧艺名贝贝,以近似情歌天后梁静茹与蔡依林的清亮嗓音而闻名,是一名台湾女歌手、主持人及演员,毕业于国立台北商业大学,2005年演唱电视剧海
  • 玛蒂娜·雷皮斯卡玛蒂娜·雷皮斯卡(斯洛伐克语:Martina Repiská,1995年10月21日-),斯洛伐克女子羽毛球运动员。2014年6月,玛蒂娜·雷皮斯卡出战拉各斯国际挑战赛,分别打进女单决赛及女双半决赛。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