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肇州

✍ dations ◷ 2025-07-04 07:28:19 #沈肇州

沈肇州(1858年2月25日-1929年3月18日),名其昌,字肇州,号绍周,别号聆音散人,崇明派(瀛洲派)琵琶传人。祖籍江苏崇明,生于海门陈三和桥,父为沈国柱。

12岁时,其父延师教授琵琶、二胡,后师从黄秀亭习琵琶。

曾参加海门直隶厅府试为童生,1880年,22岁,应乡试,中秀才,为海门、久隆等地为塾师。

1916年1月,应聘于江苏代用师范学校(今通州师范学校),为国乐教员。同年刊行《音乐初津》和《瀛洲古调》,《音乐初津》选录《老板》、《苏合》等5首供初学的曲目,《瀛洲古调》为黄秀亭所传《飞花点翠》、《十面埋伏》等45首琵琶曲的初次刻刊,该书自序写道“今学校重国乐,士大夫亦间有喜古音节者,就予所得,公诸同好,庶使曲有所本,法有所取,流传以不坠也与”。

约1917年5月,应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江谦之聘出任国乐教员,后来兼任河海工程学校教员。

1918年秋,孙中山到上海,延请沈肇州赴上海莫利哀路寓所晤谈并演奏。1920年,百代公司灌录《汉宫秋月》、《昭君怨》、《十面埋伏》3张唱片,为中国最早录制的琵琶唱片。

1922年初春退休并定居于海门。

1929年3月18日逝世,得年71岁。

《青年百科知识文库》把他列入“世界著名音乐家”;《海门县志》把他列入“海门名人”章节。

沈肇州虽然不弹古琴,但其学生徐立孙、程午嘉等人皆从王燕卿的习琴。徐立孙在1929年南通梅庵琴社成立之时表示“纪念两师(王燕卿和沈肇州),以古琴为主,琵琶副焉”,沈肇州的琵琶艺术为梅庵琴社的重要组成。

相关

  • ɾ齿龈闪音(英语:alveolar tap;voiced alveolar tap;flap;濁齒齦閃音)为子音的一种。在IPA里,表示齿、齿龈及齿龈后闪音的符号为⟨ɾ⟩,其相对的X-SAMPA符号为⟨4⟩。日语 - そら (天空
  • 姜翰姜翰,中国作曲家,钢琴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学士,UBC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音乐学院硕士;温哥华博誉音乐学院艺术总监;PRIME 环太平洋国际音乐教育协会主席,常务理事;PRM环太平洋国际音乐
  • 歌川芳艳歌川芳艳,生于文政5年闰1月1日(1822年2月22日),死于庆应2年6月22日(1866年8月2日),是日本江户时代末期的浮世绘画家,以画武者画闻名。歌川芳艳是歌川国芳的弟子。本姓维甲胡或三轮,本
  • 傅宗龙傅宗龙(?-1641年),字仲纶、元宪,号括苍,云南昆明官渡傅家营人,曾官陕西三边总督,讨伐流寇,被俘,不屈而死。追赠太子少保,谥忠壮。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进士,任铜梁、巴县知县,调户部主事。天
  • 油墨扩张弥补油墨扩张弥补(英语:Ink trap)是指某些字体的一种处理技术,即将字体角落处移除一部分,留出空缺,以使得在印刷时油墨自然扩散而恰好将这些部分填补上,避免了油墨过多相互浸润而使得印
  • 阴风阵阵 (2018年电影)《阴风阵阵》(英语:,拉丁语:.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Lucida Sans Unicode","Code2000","Gentium","Gent
  • 东苏丹大草原东苏丹大草原是非洲中部的稀树草原(Savanna),属于非洲东西延伸的大草原带的东半部,位于喀麦隆高地(Cameroon Highlands)以东,北面有撒哈拉沙漠和属于萨赫勒地带(Sahel belt)的合欢稀
  • 李骥千李骥千(1546年-?),字伯顾,号友龙,山东招远人,明朝政治人物,同进士出身。隆庆元年(1567年),山东乡试第二十七名。万历五年(1577年),登进士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授大同府推官。万历七年(1579年)任山西乡试受卷官。万历十年(1582年)升户部福建清吏司主事。万历十二年(1584年)差杭州北新关。升南京户部郎中 。万历十七年(1589年)升凤阳府知府。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二月,升颖州备兵使。其子逊,侄笃培俱为进士。曾祖父李月;祖父李仲春,曾任王府奉祠;父亲李栋,曾任典史。母温氏;继母徐
  • 郑璟淳郑璟淳(韩语:정경순,1963年9月15日-),韩国女演员,常见错译为郑景顺、郑敬顺等。
  • 拉丹语Láadan语是一种由苏略特·哈登·埃尔金(Suzette Haden Elgin)于1982年创立的人造语言,用以测试语言学理论里的萨丕尔-沃夫假说是否适用于女性,特别是为了测试西方自然语言是否偏向于表达男性的观点而非女性的观点。这个语言在她的科幻小说系列《》中多次出现。Láadan这种语言的特色,是有多个用于表达模糊命题的字,当中包括了一个人对于另一个人的说话有什么感受。根据Elgin的说法,这种设计是用以对抗“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对女性的限制”,使他们回应“我知道我这样说,但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另一样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