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标:25°04′53″N 121°27′42″E / 25.081469°N 121.461714°E / 25.081469; 121.461714
芦洲忠义庙,是位于台湾新北市芦洲区忠义里的池府王爷庙,因建立二重疏洪道而从五股洲后村迁至芦洲灰磘重划区,并与洲子尾抗争事件有关。
日治时代1910年代建庙,庙地面积三百零四点九八平方米,主祀之池府王爷是从芦洲保佑宫分灵而来。当时大正年间,村民集资钜资添构各式雕梁画栋、聘请艺师烧塑忠孝节义主题的交趾陶。
1964年,政府炸掉淡水河的五股狮子头隘口,造成隔年海水倒灌进入洲后村,使全村四分之三土地变成一片沼泽,良田一夕间变成烂地,农民变成打渔维生的渔民。1973年,台北地区防洪计划建议方案取代了1963年拟定的大汉溪改道塭子川案,开始计划兴建二重疏洪道。1970年代末期,政府宣布兴辟二重疏洪道,洲后村民便以忠义庙为抗争行动指挥所。拆除队为顺利拆掉忠义庙,半夜还洒汽油纵火。
1984年7月10日,台湾省政府邀集有关单位会商决定,尽速拆除位于二重疏洪道出口的洲后村地上物。同月18日,一名洲子洋业主为争取洲后村迁到五股洲子洋,便在洲后村分发告村民书,信里指出忠义庙的辖区为五股,可是芦洲本身也有大庙且民风强悍,洲子洋地区并无庙宇,还有清爽的农作地,若村民改选择芦洲灰磘地区,神祇会不快。但24日,忠义庙前的集会上,建设厅长黄镜峰表示虽洲后村多数村民属意迁到洲子洋,但处在泄洪区内较不安全,政府考虑再三,决定迁村地点改为灰磘,望村民能体谅政府的苦衷。8月10日,省府住都局奉命搭建忠义庙临时庙宇。同月20日,《联合报》记者高惠宇、杨宪宏前往洲后村,该地只剩下忠义庙未拆。22日清晨,台北县长林丰正、议长陈万富、中国国民党台北县党部主任委员林荣彬、台北县团管区司令王汉民等,在庙祝的指示下,参加迁庙仪式,历时一小时完成,然后将庙内约二十多座神像迁出,送往芦洲乡堤后地临时庙内。因是公权力强制介入,拆除工程粗鲁,庙里大批交趾陶、木雕等文物被硬生生剥下折损。
《中国时报》记者孙廷龙认为,此次强迫拆迁是造成芦洲政治由蓝转绿的关键。忠义庙迁到芦洲长安街后,1992年间又扩建成今日规模。庙址是长安街106号,属忠义里。灰磘重划区就以此庙为发展起点。后来为开发南港子重划区设立芦洲第五所国小时,便引忠义庙为命名,以兹纪念。
1999年12月31日,台北县政府将包括一、二百件的交趾陶、二对大型原木鱼龙斗拱及许多木雕窗櫺、剪黏等文物归还忠义庙,由管理委员陈建和负责清点接收。老庙公陈贞勇指出,这些断头、断脚的交趾陶物归原主后,庙方好不容易才找到板桥一位朱师傅协助修复,由于文物修缮繁复,进度缓慢。2002年7月24日(农历六月十五),为配合当天的池府王爷诞辰日,庙方次日将部分文物展览两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