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森(越南语:Trịnh Sâm/鄭森;1739年3月18日-1782年10月19日)是越南后黎朝的重要政治人物,也是郑氏政权的第十代领袖(1762年-1782年)。封号靖都王(越南语:Tĩnh Đô vương/靖都王)。
郑森是郑楹的次子,永佑五年二月初九日(1739年3月18日)出生。景兴十四年(1753年),郑森被立为王世子。景兴十九年(1758年),晋封为钦差节制各处水步诸营兼掌政机太尉靖国公,开谅国府。《皇黎一统志》中称郑森“为人刚明英断,智慧过人,有文才武略,博览经史,好为诗文。”
根据《大越史记全书续编》的记载,郑森还是王世子的时候就爱好文学,而且有儒家修养。而皇太子黎维祎也是很有才华的人,因此郑森的父亲郑楹非常器重黎维祎,将女儿嫁给了他当太子妃。郑楹是个非常重视君臣关系的人,认为自己是臣而后黎朝皇帝是君,有一次黎维祎与郑森一起谒见郑楹,郑楹设宴招待黎维祎。郑楹的正妃阮氏认为王世子与皇太子之间的君臣关系暧昧,不能在一起吃饭,因此把郑森赶了出去。从此以后郑森就与黎维祎有很深的矛盾。
景兴二十八年(1767年),父郑楹病逝,郑森嗣立,晋封为元帅总国政靖都王。景兴三十年(1769年)三月,郑森诬陷黎维祎与郑楹的妾通奸,迫使黎显宗将黎维祎废黜幽禁,改立次子黎维为皇太子。同年八月,郑森晋封为大元帅总国政上师靖王。次年(1770年),再晋封为大元帅总国政师上尚父睿断文功武德靖王。
景兴三十二年(1771年),郑森将黎维祎及其党羽杀害,黎维祎的子女皆被囚禁,时人称其“失尊扶之礼”。
同年(1771年),越南南方发生西山起义,阮氏政权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郑森见阮氏政权日渐衰落,联合西山军的阮惠,于1774年11月15日派黄五福为将,发动了征讨阮主阮福淳的战争。次年2月,郑军一举攻破了阮主的都城富春(今顺化)。但同年因军中爆发瘟疫,郑军主力撤出广南,该地为西山军所得。
景兴三十八年(1777年),阮氏政权首领阮福淳、阮福旸在嘉定、永隆一带被阮惠擒杀。广南国政权覆灭。郑森识到西山朝将是未来郑氏政权的最大威胁,于是扶持阮福映,试图让他重掌广南政权。此时西山朝正与阮主交战,无暇进攻郑氏。
郑森有两子,一个是嫡出的长子郑棕,另一个是庶出的次子郑檊。郑棕喜武不好文,郑森非常讨厌他,相反郑檊年幼聪颖,容貌俊美,郑棕害怕郑檊日后夺权,在1780年趁郑森得病之机阴谋发动政变。但却被郑森得知,将其废为季子幽禁,立郑檊为世子。太妃阮氏劝郑森等到郑棕成年以后看其表现在行废立之事,但郑森不听,声称宁愿把郑氏基业传给侄儿郑槰,把江山还给伯父郑杠的后代,也不能立郑棕这样的“不肖子”。
景兴四十三年九月十三日(1782年10月19日),郑森病逝,遗命让自己爱子郑檊继位,由黄廷宝等七人辅政。庙号圣祖(越南语:Thánh Tổ/聖祖),尊封为盛王(越南语:Thịnh Vương/盛王),该尊号是郑森生前指定的。历代累加美字为绍天兴运制治开疆洪量英猷正诚仁孝盛王。但不久三府军就在昇龙发动叛乱,郑檊被郑森的嫡长子郑棕推翻。
越南的小说《皇黎一统志》中,一方面肯定郑森整顿国政朝纲和攻灭广南阮主的功绩。另一方面则把郑森后期倦勤骄侈、肆意娱乐、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的行为看作是郑氏政权灭亡的开始。
鸿庞 → 蜀 → 赵 → 第一次北属 → 征 → 第二次北属 → 前李 → 第三次北属 (唐代起事) → 自主时期 → 吴 → 十二使君 → 丁 → 前黎 → 李 → 陈 → 胡 → 后陈 → 第四次北属 (蓝山起义) → 后黎 → 莫 → 黎中兴 / 北河 / 广南 / 宣光 → 西山 → 阮 → 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