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阿拉伯人

✍ dations ◷ 2025-07-12 09:25:01 #沼泽阿拉伯人

沼泽阿拉伯人(阿拉伯语:عرب الأهوار‎ )又称马丹人(阿拉伯语:معدان‎,意指住在平原上的人)为居住在伊拉克南部美索不达米亚沼泽的族群,由许多部落与部落联盟组成。他们传统上饲养水牛、以稻作为生,在沼泽中建造芦苇棚屋而居。20世纪末伊拉克政府抽干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对其生存区域造成严重破坏,大多数沼泽阿拉伯人均流离失所。

沼泽阿拉伯人的起源仍不确定,英国殖民时期有学者认为他们的习俗特殊、难以归类,有可能起源于印度:10。许多学者提出沼泽阿拉伯人可能与古代的苏美尔人有关,其农作、建屋方式与地理位置均有相似之处,但关于沼泽阿拉伯人最早的文献记载为9世纪,苏美尔人则约于公元前1800年即融入其他族群,其间有2700年的落差。另外有学者认为沼泽阿拉伯人的许多习俗和阿拔斯帝国灭亡后来到此地的贝都因人相似,因此后者可能为其祖源之一:100, 101。

2011年发表的一项遗传学研究显示沼泽阿拉伯人的Y染色体有超过八成为单倍群J1(英语:Haplogroup J-M267)(J-M267)。

沼泽阿拉伯人传统上可依职业分为两大族群,一为饲养水牛的人(其中有部分从事游牧,依季节在沼泽中赶水牛而居),另一则为种植谷物者,其中稻作尤为重要,一般于五月中播种:174。另外亦有捕鱼者(以魮类(英语:Barbel (fish))为主,特别是当地称作“比尼”的),但以网捕鱼过去被视作地位较低的职业,大多由一名为的部落负责:92。20世纪晚期沼泽阿拉伯人中出现以编织芦苇席(英语:Reed mat (craft))为业者。

沼泽阿拉伯人多数信仰伊斯兰教什叶派十二伊玛目派,此外还有信仰曼达安教的曼达安人(英语:Mandaeans)(大多以造船、工匠为业):127,曾居于此地的英国探险家与军官威福瑞·塞西格(英语:Wilfred Thesiger)表示他很少见到曾至麦加朝觐的沼泽阿拉伯人,但许多人皆曾前往什叶派圣地马什哈德朝圣:55。另外有些沼泽阿拉伯人曾至位处当地的以斯拉之墓(英语:Ezra's Tomb)朝圣。

沼泽阿拉伯人使用的语言为美索不达米亚阿拉伯语的一种方言,使用许多独有的词汇,例如多达10个用以描述不同大小、用途与地区的芦苇之词汇,随着沼泽阿拉伯人传统社群的消散,此方言也濒临灭绝。

沼泽阿拉伯人的传统房舍为以芦苇搭建成的棚屋穆迪夫(英语:mudhif),由部落的谢赫(长老)负责管理,作为旅客的客栈与婚丧等仪式的举办处。当地人居住的房屋也是由芦苇搭建,为较穆迪夫小许多的拱形棚屋,一般长约6米、宽约2米、高约3米,建于河畔或沼泽中的芦苇岛(或)上:75。沼泽中的运输则以马素夫(英语:Mashoof)与塔拉达(英语:Tarada)(长窄的划艇)等船只进行,水位低时沼泽阿拉伯人会在芦苇河床上驱赶水牛以开辟水道作行船之用:70。

沼泽中有血吸虫病与疟疾等疫病流行:85, 108。

英国记者加文·杨(英语:Gavin Young)在其著作《重返沼泽》(,1977年出版)中提到17世纪的意大利作家彼得罗·德拉瓦勒(英语:Pietro della Valle)是最早将“马丹人”之称传到西方世界者。19世纪的阿尔伯马尔第六任伯爵乔治·吉宝(英语:George Keppel, 6th Earl of Albemarle)曾于1824年在美索不达米亚沼泽住过一段时间,在著作中描述了当地的男人与女人;此外英国考古学家格特鲁德·贝尔也曾到访此地;托马斯·爱德华·劳伦斯于1916年途经此地,在巴士拉与以斯拉之墓等地短暂停留。

1964年威福瑞·塞西格出版了著作《沼泽阿拉伯人》(),他曾在当地居住数月,详细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英国作家加文·麦克斯韦(英语:Gavin Maxwell)于1956年与塞西格在沼泽中结伴旅游,后出版了游记《随风摇曳的芦苇》();罗利·斯图尔特于2003年至2004年担任联盟驻伊拉克临时管理当局的米桑省副省长,2006年将其见闻写成《沼泽王子(英语:Occupational Hazards)》(,又作《职业伤害》 )一书出版。

1970年代至1990年代伊拉克政府抽干美索不达米亚沼泽,初期灌溉系统的扩建即对沼泽的水流造成一定破坏,萨达姆·侯赛因政权镇压1991年伊拉克起义(英语:1991 Iraqi uprisings)后为报复沼泽阿拉伯人支持起义、窝藏反抗者而加速此一进程,积极把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的水流导出沼泽区,企图系统性地将此地沙漠化,造成大量沼泽阿拉伯人流离失所,甚至攻击、焚毁沼泽阿拉伯人的房舍并对其下毒,直至2003年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被推翻后方止。大部分沼泽阿拉伯人均无法维持传统生活方式,至2003年估计仅有约1600人尚住在沼泽中的芦苇岛()上:13,1950年代沼泽阿拉伯人人口约有50万人,抽干沼泽后仅剩2万人,多数人被迫迁至伊拉克其他地区,其中有约10万人逃亡至伊朗的难民营。

2003年以后美索不达米亚沼泽缓慢恢复,有少数沼泽阿拉伯人重返家园,但许多人不愿重拾这种贫困的传统生活方式,返回者也面临卫生、饮水缺乏、医疗与教育资源匮乏等问题。重返沼泽的沼泽阿拉伯人中有许多人参与了伊拉克真主党运动(英语:Hezbollah Movement in Iraq)或萨德尔运动(英语:Sadrist Movement),后者曾在米桑省的省长选举中胜选执政:14,但当地政治不稳定、地方派系横行:24-33,加上经济弱势,甚至有部落参与走私等非法活动。

相关

  • 古细菌古菌(拉丁语:Archaea,来自古希腊语:ἀρχαῖα,意为“古代的东西”)又称古细菌、古生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是单细胞微生物,构成生物分类的一个域,或一个界。这些微生物1970年前
  • 派地亚派地亚(英语:Paideia)古典希腊与希腊化文化的教育和训练体系,包括体操、语法、修辞、音乐、数学、地理、自然史与哲学等课程。在早期基督教时代,又称为人文学,成为基督教高等学府
  • 黄河br /文明黄河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并最初分布于西至河湟、东至大海、北至燕山–大漠、南至秦岭–江淮分水岭的文明,后来扩散至中国全境、乃至东亚并影响世界。黄河文明是世界著名的古文
  • 阴茎骨阴茎骨是一根在多种有胎盘哺乳动物的阴茎中存在的骨头,在人类阴茎中不存在,而存在于其他多种灵长目动物(如大猩猩和黑猩猩)的阴茎中。阴茎骨位于雄性尿道上方,有助于在性行为中插
  • 天仁茗茶天仁茶业股份有限公司(英语:TenRen Tea Co., Ltd.,简称:天仁茶业,Ten Ren’s Tea,台证所:1233),是一家创始于1953年的台湾茶叶经销企业,旗下连锁门市名为“天仁茗茶”。
  • 24小时24小时或二十四小时(英语:24 hours;法语:24 heures)可以指:此外,文章、文宣或广告招牌中所述的“24小时营业”,即是以24小时制为标准,指全天候、不间断的意思。
  • 德岛县及高知县参议院合同选举区德岛县、高知县选举区,全称德岛县及高知县参议院合同选举区(日语:徳島県及び高知県参議院合同選挙区/とくしまけんおよびこうちけんさんぎいんごうどうせんきょく)是日本一个参议
  • MetroMetro 可以指:
  • 美树本晴彦美树本晴彦(日语:美樹本 晴彦,1959年8月28日-),日本资深男性插画家、人物设计师、漫画家、动画师。本名佐藤晴彦(日语:佐藤 晴彦)。出身于东京都。昵称“HAL”,曾使用本名佐藤晴彦与“美树本良晴”等名义。现用笔名源由于安达充漫画《阳光普照》中的角色“美树本伸”。庆应义塾高等学校(日语:慶應義塾高等学校)毕业。高中时期开始业余活动,当时同好有动画作家河森正治、漫画家细野不二彦、编剧大野木宽等人,都是美树本的高中、大学同届同学。大学时期(就读庆应义塾大学工学部)担任细野的助手后,加入河森隶属的动画工作
  • 伊莎贝尔·赫洛夫森伊莎贝尔·赫洛夫森(Isabell Herlovsen;1988年6月23日-)生于德国门兴格拉德巴赫,挪威女子足球运动员,在俱乐部里昂中司职前卫。她16岁首次代表挪威国家女子足球队,赫洛夫森现居挪威弗雷德里克斯塔。她的父亲凯·埃里克·赫洛夫森是挪威著名足球运动员。伊莎贝尔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