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巴利

✍ dations ◷ 2025-07-15 06:19:35 #盖巴利

盖巴利(阿塞拜疆语:Qaybalı,亚美尼亚语:Ղայբալիշեն),又称凯巴利(阿塞拜疆语:Qeybalı),阿塞拜疆共和国舒沙区的一个村庄,实际上已被未受广泛承认的阿尔察赫共和国占据。

盖巴利村最早是由来自南阿塞拜疆霍伊地区(今伊朗西阿塞拜疆省霍伊县)的盖贝利(Qeybeyli‎或Qayibayli‎)的移民建立的。根据《阿塞拜疆地名百科辞典》,其地名可能与同名族群有关。

根据1856年高加索年鉴资料,盖巴利村(Ղայբալիքէնդ,也可译为“盖巴利肯德”)属沙马基省(俄语:Шемахинская губерния)车里雅拜尔特地区,居民为亚美尼亚人。1867年开始,该村属伊丽莎白波尔省舒沙县。根据1897年人口普查数据,该村有381名亚美尼亚族居民和133名被称为“鞑靼人”的阿塞拜疆族居民。

1919年6月4日至5日,舒沙及其周边地区的亚美尼亚人与库尔德人、阿塞拜疆人发生武装冲突。英国占领军任命的卡拉巴赫和赞杰祖尔总督库斯洛夫伯克·苏丹诺夫(俄语:Султанов,_Хосров-бек_Паша-бек_оглы)带领阿塞拜疆士兵和库尔德非正规军洗劫并焚毁了亚美尼亚人村庄盖巴利。根据一名英国军事代表团代表称,盖巴利村的700名居民中,只有11名男子和87名妇女儿童幸免于难,史称“盖巴利肯德大屠杀(英语:Khaibalikend massacre)”。1921年,盖巴利幸存居民迁居到汉肯德。在苏联时期,该村居民以阿塞拜疆族为主。

第一次纳戈尔诺-卡拉巴赫战争中,该村被亚美尼亚军队占领,自1992年以来,该村所在区域一直处于未被承认的纳戈尔诺-卡拉巴赫共和国(阿尔察赫共和国)的控制之下,属舒沙区。

盖巴利村地处卡尔卡尔河上流支流哈尔法利河的河畔的山坡上,所在的山坡属于卡拉巴赫山脉。

相关

  • 核糖核蛋白核糖核蛋白(英语:ribonucleoprotein,简称核蛋白或RNP)是指包含有RNA的核蛋白,即将核酸和蛋白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形式。核糖核蛋白包括核糖体、端粒酶以及小核RNP(snRNP)。RNP在流感
  • 凝血酶1a2c, 1a3b, 1a3e, 1a46, 1a4w, 1a5g, 1a61, 1abi, 1abj, 1ad8, 1ae8, 1afe, 1aht, 1ai8, 1aix, 1awf, 1awh, 1ay6, 1b5g, 1b7x, 1ba8, 1bb0, 1bbr, 1bcu, 1bhx, 1bmm, 1bmn
  • 自动识别br /与数据采集自动资料收集(Automated Data Collection,简称ADC)指的是能够自动进行资料收集的科技,常见的技术包括下列几项:
  • 肉食肉食可以指:
  • 阿法甲基硫代芬太尼阿法甲基硫代芬太尼(学名:α-methyl-thiofentanyl)是一种阿片类止痛药,药效类似于芬太尼(fentanyl)。阿法甲基硫代芬太尼最初出现于1980年的美国黑市 ,其药效类似于芬太尼,产生瘙痒
  • 伊本·阿尔法齐赫艾哈迈德·本·穆罕默德·伊本·法齐赫·哈马达尼(波斯语:احمد بن محمد ابن الفقيه الهمذانی‎)是10世纪波斯历史学家与地理学家,以其阿拉伯语著作
  • 三期法运佛教三期法运,又名佛法三时(梵语:tri-kāla;标准藏语:dus gsum;义为“三-时期”),指的是佛陀预言他的教法将渐次呈现出三个时期,由盛转衰,直至消亡。分为正法、像法、末法三个时期,故称
  • 洛带镇洛带镇,是四川成都龙泉驿区下辖的一个镇(原属简阳县,1976年划归成都市),位于龙泉驿区北部,距成都市区约18公里,全镇面积43平方公里,人口五万余人,下辖10个村(社区)。为国家AAAA级景区。
  • 安娜·卡文安娜·卡文(Anna Kavan)(1901年4月10日- 1968年12月5日),英国小说家,短篇小说作家和画家。安娜·卡文出生在法国,是富裕冷淡双亲的唯一孩子,导致她终生苦于抑郁症和精神疾病。她生长
  • 耶律濬耶律濬(1058年-1077年),小字耶鲁斡,是辽道宗长子,母为宣懿皇后萧观音。《辽史》指其“幼而能言,好学知书”,道宗十分喜爱他。他六岁被封梁王,八岁就立为皇太子,使北院枢密使耶律乙辛讨厌,他多次陷害耶律濬,始终不成功。后来耶律乙辛藉陷害皇太子谋反,使道宗废其为庶人,史称十香词冤案。大康三年(1077年),耶律濬被耶律乙辛的手下所杀,死时才二十岁。不久,道宗知事情真相,追封耶律濬为昭怀太子,以天子礼葬玉峰山,乾统元年(1101年)辽天祚帝追尊庙号顺宗,谥号大孝顺圣皇帝。耶律濬与太子妃萧氏(贞顺皇后)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