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九二海战
✍ dations ◷ 2025-09-28 10:33:26 #九二海战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九二海战发生于1958年9月2日,亦称为九二台海战役、料罗湾海战、金门料罗湾战役,属于八二三炮战中规模最大的海战。海战两方分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与中华民国海军。1950年,第二次国共内战中失利的中华民国政府迁徙至台湾,中华人民共和国取得绝大部分中国大陆领土。不过,在台湾的中华民国政府仍续拥有福建省当中的金门、马祖两座岛群总面积约两百平方公里的群岛(以下简称国军)。1958年,为赢得国共内战与取得金门岛等因素,中国人民解放军(以下简称解放军)于该年8月23日开始以密集炮击为主攻打金门岛,并对金门展开海路封锁。经过8月24日海战,中华民国海军的“台生”号被击沉,“中海”号被重创,二艘均为美制“郡”级坦克登陆舰。此战后,国军对金门的运补选择大风、高海况,解放军的几十吨级别的鱼雷艇难以出航的时机,以避免遭解放军快艇的伏击。解放军也意识到当天海况对鱼雷艇作战不利,因此另又组织了炮艇战队支援鱼雷艇。1958年9月1日16时30分,国军的美坚号登陆舰,在3艘军舰护航下,从马公岛驶出前往金门岛。美坚号满载军事物资,休假期满的美军顾问与士兵,以及中外记者37人组成的战地访问团。20时52分,解放军的近岸观通站在27海里距离上发现美坚号船队。此时,处于台风前缘,风力8-9级,远远超出解放军快艇的适航能力。国军选择这种天气海况出航,就是看准了不适于快艇出击。但最终解放军仍派船冒险出航接战。1958年9月2日,为掩护从台湾后勤运补至金门的美坚号登陆舰(LSM-249),中华民国海军的沱江号编号104、柳江号编号125猎潜舰,和维源号编号42炮舰共3艘,于金门料罗湾附近外海,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103、105、174、177、178、180号P-4型鱼雷艇,和556、557、558号55甲型炮艇共9艘正面冲突。沱江号和柳江号为美国Nashville Bridge公司(厂)所出厂的PC-461级(英语:PC-461 class submarine chaser)猎潜舰(原编号PC-1247)所改装,为二战末期的1943年出厂,于国共内战晚期的1948年由美国拨交给中华民国海军所使用的军舰。该军舰长约52.94米,宽7.16米,排水量450吨,最高速率18节,经改装后配有3吋主炮一门及1门40毫米和5门20毫米机关炮。维源号为美国USS Admirable (AM-136)级炮舰,长56.24米,宽10米,排水量650吨,最高航速15节,主武器一门3寸主炮、4门40毫米和6门20毫米机关炮。解放军所属P-4鱼雷快艇排水量仅22公吨,主武器为2具457毫米鱼雷发射管,最高速度达40节。55甲型炮艇排水量75吨,2座双联37毫米机关炮塔,最高航速22节。53甲型炮艇排水量50吨,最高航速11节,未及参战。解放军六艘鱼雷快艇在不良海况中由于剧烈颠簸有2枚鱼雷坠海,2枚鱼雷部分出管导致引信报废,尚未进入战斗即损失了三分之一的鱼雷。又因解放军雷达员将脱离护卫编队独自行驶的美坚号登陆舰误判为维源号炮舰,因此鱼雷艇将鱼雷定深设为3米以应对吃水较深的美坚号,并对编队内吨位最大,却吃水不及3米的维源号发动近距离进攻(维源号炮术长亦称亲眼见一枚鱼雷从船底通过)。双方舰艇距离30链时,国军3艘军舰猛烈开火拦阻射击,解放军6艘鱼雷艇均不同程度被击中受损。23时48分,解放军鱼雷艇进入射击距离,才发现国军为1艘“永”字号与2艘“江”字号军舰。其后解放军舰艇选择优先攻击最大的“永”字“维源”号。解放军在黑夜浪高中分散单独攻击,180、178、105艇在1-2.5链处发射可用的4枚鱼雷(另有2枚鱼雷坠海或不能使用),全部脱靶。23时50分,解放军103、177艇发射可用的2枚鱼雷(另有2枚鱼雷坠海或不能使用),也全部脱靶。解放军174艇则另向“沱江”号(也可能是柳江号号,因当时沱江号在战场的另一边)发射2枚鱼雷,均未命中。黑夜中撤出战斗时,解放军180艇(张逸民的指挥艇)因舵机被击中未能及时转向,遭174艇撞击迅速沉没;174艇破损后停航、艇员弃船,被国军炮火于8分钟后击沉。两艇沉没之处距离“维源”舰仅100米左右,但夜间落水鱼雷艇成员未受顾及。180艇16名落水艇员被随后交战后返航的55甲型炮艇全部救起,174艇9名落水艇员被之后赶到的53甲型炮艇于次日凌晨8时10分全部救起。在鱼雷艇撤出的同时,厦门水警区护卫艇31大队的3艘55甲型炮艇75吨快速炮艇在另一边与沱江号炮舰交火。由于高速接近,沱江号来不及调转3寸主炮,3艘55甲型以共6座水冷高平两用双管37毫米苏联V-11式机关炮,与沱江号的1门40毫米水冷高平两用博福斯尾炮和5门20毫米风冷厄利孔高平两用机关炮互射;交火中55甲型炮艇数分钟内即消耗了大半的37毫米弹药,随即因火炮过热和舰面弹药告罄,需从底舱提取弹药而暂缓攻势;沱江号舰员趁此间隙上炮位回击,解放军炮艇编队伤亡均产生于此时。其间金门和大陆岸炮也参与了对海和对岸炮击,因夜间分不清纠缠的敌我,仅具警示用途。随后柳江号前来为沱江号解围,3艘55甲型炮艇转向与柳江号交火,至耗尽共4400枚37毫米弹药后撤出。“美坚”号未遭遇到战斗,靠泊金门后,11名记者下船登岸,未来得及卸载即立即撤回了马公岛。此战后,中华民国海军不再用登陆舰直接运补金门岛,而是采取让运输船停在外海,用小艇换乘卸载转运金门港口。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称:沱江号81名舰上官兵中,医官陈科荣以下10人死亡,29人受伤;舰艏下沉,多舱进水,被拖回澎湖,3个月后解体;解放军损失2艘鱼雷艇,鱼雷战队无人员伤亡,炮艇战队伤亡11人。中华民国方面称:沱江号击沉解放军鱼雷快艇2艘,击伤炮艇2艘;在短暂交火后,沱江号重伤、舰身弹孔七十余处,维源号轻伤;阵亡官兵十一员,受伤官兵二十五员;国军共计击沉共军鱼雷快艇三艘、大型炮艇八艘,重伤炮艇二艘。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东海前线指挥部情报部门将沱江号炮舰从国军海军作战序列中剔除。后续检讨,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认为,此次战斗虽没达成击沉国军“美”字号运输舰的目的,但通过炮艇群的出色表现,封锁料罗湾的战役目标仍旧部分达成了。但鱼雷艇战队因冒进亦损失2艘鱼雷艇,后将战术改为先由炮艇攻击瘫痪目标,再由鱼雷艇从容击沉目标,并在以后的海战中遵循这一规则。中华民国方面:之后经中华民国军方其他船舰解围后,完全失去动力的沱江号被其他船舰拖回澎湖马公军港。不久,因为无法转运到其他港口,于是在澎湖解体除役。同时,还有另一种说法,称沱江号炮舰被柳江号等舰拖至马公附近海域沉没。为此,中华民国海军还于沱江号除役当天举行盛大追思典礼,并在当天将新接收的美国阿尔比纳公司的"米利奇维尔"级军舰同样命名为沱江号(编号125号)。由于战绩出色,沱江号于1959年9月蒙中华民国总统蒋中正颁授荣誉虎旗。阵亡的沱江号军医陈科荣中尉,除破格昇为校级外,并入忠烈祠奉祀。除此,沱江号舰长刘溢川少校因战功连连晋升,并于1970年代于中华民国海军任参谋中将;而担任该战役的总指挥——中华民国海军副总司令黎玉玺,也因该战役与随后成功运补物资和部署美国供应的8吋榴弹炮至金门,于次年升任中华民国海军总司令,并于1965年升任一级上将参谋总长。中华民国海军军歌〈忠义之歌〉最后一句“台海战役敌丧胆,忠义军风灭敌人”,即取自该战役。由于战绩出色,解放军556艇战后获颁授首任“海上猛虎艇”。
相关
- 凯尔苏斯凯尔苏斯(英语:Aulus Cornelius Celsus),(前25年-50年)。生于提比略统治时期(公元14年至公元37年)。他著有一部涵盖多种主题的百科全书,前5卷与农业相关,但现仅存关于医学的八卷,被称为
- 雨水扑满雨水收集(英语:Rainwater harvesting)又称雨扑满、雨水集蓄,是雨水的累积用于现场再利用而不是允许其流失。雨水可以从雨水收集或屋顶雨水收集器收集,或用网或其他工具从雾和露水
- 包茎包茎(Phimosis) 是一种不能将阴茎包皮拉到龟头后面的病症,排尿时可能会出现包皮下似气球般的肿胀。在青少年和成人时,可能在勃起时会疼痛,但在其他时候不会疼痛。受影响的人有较
- 四角号码四角号码,汉语词典常用检字方法之一,也常见于图书馆编制馆藏索书号中作者号的方式之一;四角号码检字法把笔划分为十类,用最多五个数字来对汉字排序。四角号码检字法由王云五发明
-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拉丁语: Sympathicus)和副交感神经共同组成自主神经系统。大部分的器官受到两者的共同支配,大部分情况下,两者相互拮抗(例外:唾液分泌),因而可以实现对该器官的精细调节,实
- 软骨鱼纲软骨鱼类是一类古老的鱼类,演化自棘鱼。软骨鱼类是现存有颌鱼类中最基干的类群,除了牙齿为硬骨外,骨骼全部由软骨组成,体被盾鳞或无鳞;鳃裂每侧5-7个分别开口于体外,或4个外被一膜
- 丹尼尔·那森斯丹尼尔·那森斯(Daniel Nathans,1928年10月30日-1999年11月16日)是一位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出生于美国德拉瓦州威尔明顿,其父母为俄罗斯犹太移民。那森斯于1954年获得圣路易斯华盛
- 假定型生物化学假定型生物化学(英语:Hypothetical types of biochemistry)不同于现有的生物化学形式的推测,在科学上是可行的,但现在不能证明实际存在。地球上已确认的生物物种通常使用含碳有机
- 王 迅王迅(1934年4月23日-),籍贯江苏无锡,出生于上海,表面物理、半导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计算机科学家王选之兄。王迅出生于无锡望族,曾祖父王縡为清同治年间进士。父亲王守
- 先锋霉素头孢菌素(法语:Cephalosporine、英语:Cephalosporin),又名先锋霉素,是一系列属于β内酰胺类的抗生素。与头霉素一并细分为头孢烯。头孢菌素化合物最初是于1948年,由意大利科学家G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