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星族
✍ dations ◷ 2025-07-18 15:01:54 #星族
星族是银河系中年龄、化学物质组成、空间分布与运动特性较接近的恒星集合,于1927年由布鲁根克特(P. Bruggencate),1944年由美国天文学家沃尔特·巴德区分成现在的三族恒星。观察银河系内的恒星,可以将她们分为第一星族和第二星族两大类(在理论上还有第三星族,但在银河系内未曾发现)。做为分类标准的是年龄、化学成分、在星系内的位置、和空间速度。主要的原因是年龄,不同的星族在赫罗图上分布的位置不一样,这就像应用在星团时一样,在星团中,所有的成员被认为有着相同的来源。通常,区分族群的数字(一、二、三)的增加并不意味着世代交替,只区分彼此间的年龄。第一星族星(亦称星族Ⅰ星)包含相当数量比氦重的元素(天文学中通称为“金属”)。这些重元素的来源是上一代恒星经由超新星爆炸,或来自行星状星云物质扩散的过程散布出来的,通常都散布在银河系旋臂中。我们的太阳是属于第一星族的恒星。第二星族星(亦称星族Ⅱ星)的恒星在大爆炸之后形成,迄今仍活动的恒星,因此只含有少量的金属(因恒星演化积累的重元素,参看恒星条目)。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他们缺乏构成行星的元素,也就少有行星在周围环绕。第二星族的恒星都在球状星团和银河系银晕中,像是CS22892-052、CS31082-001、HE0107-5240、HE1327-2326等等)。第二星族星的年龄比第一星族星大了许多,但是却被分配了关系相反的数字来区分,这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原因,因为在第一次对恒星做巡天的探测时,那时并不明了某一类恒星的金属含量会比另一类恒星多的原因。假想的第三类恒星是第三星族星(亦称星族Ⅲ星),迄今仍未被发现。推测它们诞生于大爆炸后不久,是不含金属的恒星,存在于类星体和再电离的时期。虽有其理论依据,却没有足以证明其存在的间接证据。推测它们是非常巨大、高热和短命的,质量可能数百倍于我们的太阳。
相关
- 环氧酶环氧合酶(拉丁语:Cyclooxygenase,简称COX)是一种酶(又名酵素),负责合成重要的生物激素——前列腺素家族的导介物质。当身体组织受到某种刺激如外伤、感染等会激活环氧合酶,使花生四
- 斯凡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斯万特·奥古斯特·阿伦尼乌斯(瑞典语: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2月19日-1927年10月2日),瑞典化学家。提出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电离的阿伦尼乌斯理论,研究了温度对化学反应速
- 波爱修斯亚尼修·玛理乌斯·塞味利诺·波爱修斯(拉丁语:Anicius Manlius Severinus Boëthius;Boëthius 读作/boʊˈiːθi.əs/,也译作波伊提乌,480年-524或525年),六世纪早期哲学家。也是
- 果酱果酱(英语:jam、法语:confiture),以水果、蔬菜、食糖、蜂蜜和果胶制成,经常可长期进行罐装或密封储存。在全球制作了许多果酱品种,包含如草莓、杏黄、番茄和南瓜的甜果酱,其使用原料
- 碳氮氧循环碳氮氧循环(CNO cycle),有时也称为贝斯-魏茨泽克-循环(Bethe-Weizsäcker-cycle),是恒星将氢转换成氦的两种过程之一,另一种过程是质子-质子链反应。在质量像太阳或更小些的恒星中,
- miRNA小分子核糖核酸(英语:microRNA,缩写为miRNA)又译微核糖核酸,是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一种长约21到23个核苷酸的核糖核酸(RNA)分子,可调节其他基因的表达。miRNA来自一些从DNA转录而来
- 圣萨尔瓦多岛圣萨尔瓦多岛(San Salvador Island),又名华特林岛,是巴哈马的一个岛屿,同时也是巴哈马的一个区。圣萨尔瓦多岛曾被广泛认为是哥伦布第一个到达的美洲岛屿。圣萨尔瓦多岛上有许多
- 几何原本《几何原本》(古希腊语:Στοιχεῖα,Stoicheia)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共13卷。这本著作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据估计在西方是仅次于《圣经》的出版版本最多
- Idoxuridine碘苷(INN:idoxuridine)是一种主要用于角膜炎的抗疱疹病毒科抗病毒药物。碘苷与脱氧尿苷的结构非常类似,可以在病毒DNA复制的过程中被使用,碘苷当中的碘原子妨碍了碱基对的生成,从
- 密钥在密码学中,密钥(key,又常称金钥)是指某个用来完成加密、解密、完整性验证等密码学应用的秘密信息。在对称密码学(或称密钥密码学)中,加密和解密用的是同一个钥匙,因此钥匙需要保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