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磁性

✍ dations ◷ 2025-10-08 17:50:09 #抗磁性
抗磁性(Diamagnetism,亦作反磁性)是一些类别的物质,当处在外加磁场中,会对磁场产生的微弱斥力的一种磁性现象。抗磁性的成因,是当物质处在外加磁场中,外加磁场使得物质电子轨道(更精确的讲法:轨域)运动产生改变的连带效应。当施加一外源磁场B时,会对运动中的电子(电荷q)产生了磁力F:F = qv × B。此力改变了电子所受的向心力,使得电子轨道运动或是加速,或是减慢。电子速度因此受到改变,而连带改变了其与外加磁场相反方向上的轨道磁矩。考虑两个电子轨域:一个顺时针运动,一个逆时针运动。一进入页面方向的外加磁场会使顺时针转动电子的向心力增加,而使其自页面出来方向上的磁矩增加。同样的外加磁场则会使逆时针转动电子的向心力减少,而使其进入页面方向上的磁矩减少。两者的改变都与进入页面方向的外加磁场相抗衡。然而,外加磁场对于多数日常物质所感生的磁矩却非常小,因此净效应会是一种斥力。所有物质都会对外加磁场作出不同程度的抗磁性反应;但是对于同时拥有其他磁性性质的材料来说(如铁磁性和顺磁性),抗磁性可以完全忽略不计。那些仅仅或者很大程度显示抗磁性的物质被称之为抗磁性材料或者抗磁性子。那些被认为具有抗磁性的材料通常被非物理学家作为非磁性物质看待。它们包括水,DNA,绝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如石油和一些塑料,和金属如水银(元素),金和铋。尽管物质抗磁性本质上是量子效应,但通过纯经典的朗之万抗磁性理论可以获得一致的解释。朗之万抗磁性理论可用于解释闭壳层原子构成的物质的抗磁性。强度 B {displaystyle B} 的磁场作用在电荷量为 e {displaystyle e} 质量为 m {displaystyle m} 的电子上,电子受洛伦兹力作用将进行频率为 ω = e B / 2 m {displaystyle omega =eB/2m} 的拉莫尔进动。单位时间内转动速度为 ω / 2 π {displaystyle omega /2pi } ,含 Z {displaystyle Z} 个电子的原子所产生的环状电流为(采用国际单位制)环状电流产生的磁矩等于电流强度与闭合环包含的面积。假定外场沿 z {displaystyle z} 轴方向。平均的环内面积为 π ⟨ ρ 2 ⟩ {displaystyle pi langle rho ^{2}rangle } ,其中 ⟨ ρ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ho ^{2}rangle } 为电子到 z {displaystyle z} 轴的均方距离。可知磁矩为若电荷分布呈球对称,可设 ⟨ x 2 ⟩ = ⟨ y 2 ⟩ = ⟨ z 2 ⟩ = ⟨ r 2 ⟩ / 3 {displaystyle langle x^{2}rangle =langle y^{2}rangle =langle z^{2}rangle =langle r^{2}rangle /3} ,其中 ⟨ r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2}rangle } 为电子到核的均方距离。则 ⟨ ρ 2 ⟩ = ⟨ x 2 ⟩ + ⟨ y 2 ⟩ = ( 2 / 3 ) ⟨ r 2 ⟩ {displaystyle langle rho ^{2}rangle =langle x^{2}rangle +langle y^{2}rangle =(2/3)langle r^{2}rangle } 。 若 N {displaystyle N} 为单位体积原子数,抗磁性磁化率为因为金属中含非定域电子,朗之万理论不适用于金属。自由电子气的抗磁性理论被称为朗道抗磁性理论,它包含了洛伦兹力下电子轨线被曲化后形成的弱反作用场。朗道抗磁性应当与泡利顺磁性相区别,后者与非定域电子自旋的极化相关联。虽然早在1778年,S. J. Brugmans就发现了金属铋和金属锑在磁场中存在某些抗磁性现象。但是直到1845年9月,迈克尔·法拉第发现在外在施加磁场中,所有天然物质拥有不同程度的抗磁性,抗磁性这个词才正式在文献中使用。

相关

  • 梭杆菌门梭杆菌门(Fusobacteria)是一个小类群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其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常见于消化道,是口腔菌群之一,也可导致一些疾病。今年10月份,两个研究小组发布了几乎相同的
  • 乳胶乳胶是指从天然的树木(被子植物,例如橡胶树)中抽取的树液,在空气中会凝固。它是一种微粒(英语:Microparticles)聚合物混合的乳剂,成分包括蛋白质、生物碱、淀粉、糖类、植物油、单宁
  • 头孢克洛头孢克洛(英语:Cefaclor),商品名如希克劳,是第二代头孢类抗生素,用来治疗由细菌感染导致的症状如肺炎,化学名(6R,7R)-7--3-氯-8-氧代-5-硫杂-1-氮杂双环辛-2-烯-2-甲酸,化学式C15H14
  • 苔藓苔藓植物,是非维管植物中的有胚植物:它们有组织器官以及封闭的生殖系统,但缺少运输水分的维管束。它们没有花朵也不制造种子,而是经由孢子来繁殖,也可以产生精子和卵,行受精作用,但
  • 联邦规则汇编联邦规则汇编(英语:Code of Federal Regulations,缩写:CFR)是由美国联邦政府执行部门的联邦公报发布的一般性和永久法律法规的汇编,通过不同的主题把联邦规则分为50个主题。联邦规
  • 系统生物系统(Biological system),又称身体系统(Body system)、器官系统(Organ system),是生物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是由许多不同的器官共同组合而成,执行某种特定的生理作用。人体的系统是
  • 生态经济学生态经济学是一个跨学科的学术研究领域,旨在了解在不同时间和空间下,人类经济与自然生态间的共同演化和互相依存的关系。有别于环境经济学,环境经济学是对环境的主流经济分析,生
  • 健康城市健康城市在1981年开始由世界卫生组织开始推动,由世界卫生组织所显示的资料指出,超过百万人口的城市有112个,最迟至2025年,全世界逾60%人口会居住在城市中。 工业化社会所带来的
  • J. Org. Chem.《有机化学期刊》(the 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常缩写为 J. Org. Chem. 或JOC)是由美国化学会发行的有关有机化学的学术期刊。该期刊的影响因子为4.721(2014年)。
  • 极昼极昼(英语:Polar day,俗称 Midnight sun)又称永昼,是发生在北极圈以北或南极圈以南的极区夏季,有着午夜时分依然能够看见太阳的自然景观。大约在夏至(约是北半球的6月21日和南半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