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

✍ dations ◷ 2025-10-08 00:16:39 #扑热息痛
7.21 g/kg (0 °C) 8.21 g/kg (5 °C) 9.44 g/kg (10 °C) 10.97 g/kg (15 °C) 12.78 g/kg (20 °C) ~14 mg/mL (20 °C)对乙酰氨基酚(英语:Acetaminophen),又称对乙酰氨基酚、必理通、扑热息痛(Paracetamol),简称APAP。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非处方止痛及退烧药。可用于缓解轻度至中度的疼痛,本品对于孩童的退烧效果仍未有决定性结论。本品常与多种感冒药合并使用。也可与阿片类药物合用以缓解重度疼痛、肿瘤痛(英语:cancer pain),或术后疼痛。本品可经口服、肛门,或静脉注射给药。效用可维持2至4小时。虽然按推荐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很安全,但仍可能会严重红疹等副作用。过高剂量可能导致肝衰竭。妊娠及哺乳期间用药显示为安全。有肝脏疾病的患者,仍可使用本品,但服用剂量必须减少。本品属于轻度止痛药,但并无明显抗炎活性,且其作用机制迄今未明。对乙酰氨基酚最早于1877年发现,为美国及欧洲最常用的退烧及止痛药物。本品列名于世界卫生组织基本药物标准清单之中,为基础公卫体系必备药物之一。本品属于通用名药物,每剂在发展中国家的批发价低于0.01美元,在美国同样剂量则需0.04美金。对乙酰氨基酚用于全年龄人群的退烧。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只有儿童发烧高于38.5 °C(101.3 °F)时才使用对乙酰氨基酚进行降温。儿童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退烧的效果受到质疑,有芸萃分析指出,对乙酰氨基酚对于儿童的作用弱于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用来缓解疼痛。普遍认为正常剂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非常安全,无论对于幼儿还是成人。但是长期、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可能造成不良后果。服用超过7.5 g/日或150 mg/kg(体重)可能导致肝脏损害。患有肝脏疾病的患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应咨询医师。身体健康者服药期间也应避免饮酒。有证据显示对乙酰氨基酚可能存在轻微的肾毒性,长期大剂量服用可能导致肾脏损害,故建议肾病患者服用含对乙酰氨基酚的药品应格外注意。至今,对乙酰氨基酚的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明了。主要的作用机制应该是对环氧化酶的抑制作用,近期的研究发现其对COX-2的选择性更强。 因为其对COX-2具有选择性,所以对乙酰氨基酚不会抑制血栓形成。对乙酰氨基酚有止痛和退烧作用,这与阿司匹林等其他NSAID无异,但是对乙酰氨基酚的外周抗炎作用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之一便是炎性病变中的过氧化物。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观察其外周抗炎活性几乎与NSAID相同。与非类固醇抗炎药物相似,但是与阿片类药物不同,对乙酰氨基酚不会使人精神愉快或是改变心情。对乙酰氨基酚和NSAID类药物不会有令人上瘾和产生依赖性的危险。对乙酰氨基酚的分子无对掌性,所以不会有旋光性。对乙酰氨基酚的两个英文名字都来自于他的化学名称“N-acetyl-para-aminophenol”(N-乙酰-对-氨基苯酚)和“para-acetyl-amino-phenol”(对乙酰氨基酚)。在某些文献中,对乙酰氨基酚被简记作“apap”。在古老的中世纪时期,仅有的退热药物是一种存在于柳树树皮中的物质(一类叫作水杨酸的物质,后来导致了阿司匹林的发展)和一种存在于金鸡纳树树皮里的物质。金鸡纳树皮也是用来制造抗疟疾药物奎宁的主要原料,奎宁本身也有退热的功效。直到19世纪中后期才发展出提炼分离水杨苷和水杨酸的技术。1880年代以来,随着金鸡纳树日益减少,人们开始寻找其替代品。1886年科学家发明了退热冰(乙酰苯胺),1887年又发明了非那西丁(乙酰对氨苯乙醚)。1873年,Harmon Northrop Morse首先通过对硝基苯酚和冰醋酸的在锡催化下反应合成了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在二十年之内对乙酰氨基酚并没有用于医学用途。1893年,在某些服用了非那西丁的患者的尿液里发现了对乙酰氨基酚的存在,并浓缩成白色、稍有苦味的晶体。1899年对乙酰氨基酚被发现是退热冰的代谢产物,但是这些发现在当时并没有被重视。1946年美国止痛与镇静剂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the Study of Analgesic and Sedative Drugs)拨款给纽约市卫生局(New York City Department of Health)研究止痛剂的问题。伯纳德·布罗迪(Bernard Brodie)和朱利叶斯·阿克塞尔罗德(Julius Axelrod)被分配研究非阿司匹林类退热剂为何产生高铁血红蛋白症(一种非致命的血液疾病)这一副作用。1948年伯纳德和爱梭罗德发现退热冰的作用归功于他的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因此他们提倡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替代退热冰,因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类似退热冰的毒副作用。1955年, 强生公司(Johnson & Johnson)之对乙酰氨基酚药片在美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泰诺(Tylenol)。1956年,葛兰素史克(GSK) 500毫克一片的对乙酰氨基酚药片在英国境内上市销售,商品名Panadol。1963年,对乙酰氨基酚列入英国药典,并因其较小的副作用和与其它药物的相互作用而流行开来。在许多非处方药中都有对乙酰氨基酚成分,包括:泰诺、白加黑、酚麻美敏片、美扑伪麻片、双扑伪麻片、999感冒灵等。这情况在世界各地都很普遍,因为一般西医诊所的医生都会为病人处方多种药物,并且很难从药品名称中得知其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所以用量应计算所有服用的药品中的对乙酰氨基酚的用量,以免因为重复服药而出现药物中毒。对乙酰氨基酚对猫有剧毒性。因为猫缺乏分解对乙酰氨基酚所必要的UGA1酶。初期症状包括呕吐、流口水以及舌头与口腔变色。 与人类的对乙酰氨基酚中毒机理不同,肝损伤并不是主要死因。而是因为高铁血红蛋白的形成和其红血球内大量产生海因兹小体(英语:Heinz body),阻碍了血的运氧功能,进而导致窒息(或称正铁血红蛋白血症或溶血性贫血(英语:Hemolytic anemia))。给予乙酰半胱氨酸、亚甲蓝或两者合并有时候可以对少量的对乙酰氨基酚误食有效。虽然兽医界普遍认为对乙酰氨基酚没有明显的消炎药效,临床显示其对于舒缓狗的肌肉骨骼痛比阿司匹林有效。 一种对乙酰氨基酚-可待因产品(商品名Pardale-V)在市面上有贩售,并允许在兽医、药师或其他通过认证的专家指示下作为兽用药。惟该种药应该在兽医指示和极端审慎下对狗施用。 对乙酰氨基酚对狗的主要毒性是肝损伤,另外也有消化道溃疡的案例。在误食对乙酰氨基酚的两小时内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是很有效的解毒手法。对乙酰氨基酚对蛇是致命的,而且在关岛是对棕树蛇(Boiga irregularis)的一种化学控制手段。具体施用方法为将80 mg的对乙酰氨基酚注入到死老鼠内作为毒饵,然后用直升机散布。45 芬太尼注  46 哌替啶注47 对乙酰氨基酚常/颗  48 阿司匹林常  49 布洛芬常  50 双氯芬酸常/缓  51 吲哚美辛栓52 别嘌醇常  53 秋水仙碱常

相关

  • 厌氧菌厌氧生物,或称厌气生物,是指一种不需要氧气生长的生物。它们大致上可以分为三种,即专性厌氧生物、兼性厌氧生物及耐氧厌氧生物 。人体内的厌氧生物多存在于消化系统中,有些种类
  • 毒素本文所指的毒素(英语:Toxin),是指生物体所生产出来的毒物(poison),这个术语最早是由有机化学家路德维希(Ludwig Brieger)所提出。这些物质通常是一些会干扰生物体中其他大分子作用的
  • 氢氯噻嗪氢氯噻嗪(英语:Hydrochlorothiazide,简称HCTZ、HCT或HZT)是一种利尿剂。通常用来治疗高血压及因液体堆积造成的水肿。其他用途还包含治疗尿崩症和肾小管性酸中毒,它也可以减轻高
  • 比迪烟比迪烟是一种源自南亚的卷式香烟。它和其他地方用纸卷的香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它是用叶子,而不是香烟纸卷的。烟蒂部分通常用一条线绑着。这种香烟目前流行于南亚的印度和斯里
  • 非类固醇消炎止痛药非甾体消炎药(英语: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縮寫作NSAID),也译作非类固醇抗炎药,是一类具有解热镇痛效果的药物,在施用较高剂量时也具有消炎作用。“非甾体”一词用
  • 多貌生物多貌生物(学名:Diaphoretickes)也被称为AH/SAR总类群,是真核生物的一个类群它包括:它同时也是原始色素体生物、有孔虫、囊泡藻三者的总和,但鉴于囊泡藻已被证实不是单系群,这只是把
  • 三联疫苗三联疫苗可以指:
  • 洛美洛美(法语:Lomé),濒临几内亚湾,是多哥首都,也是该国主要港口,多哥行政和工业中心。市区人口837,437,总人口1,570,283(2012年)。洛美最早在18世纪是一个埃维族的城镇,后来由德国于1897
  • 1933年证券法《1933年证券法》(Securities Act of 1933)是美国在1929年的华尔街股市风暴及随后的大萧条背景下所通过的法案。
  • 维他命B1Thiamin硫胺(英语:Thiamine),又称维生素B1、维他命B1,命名为“thio-vitamine”(含硫维生素)。分子式C12H17N4OS+。它是人体必需的13种维生素之一,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属于维生素B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