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姓

✍ dations ◷ 2025-07-19 01:16:54 #伍姓

伍姓是一个中文姓氏,在《百家姓》中排第89位。在中国大陆,伍姓约占人口0.11%,居第一百二十一位。伍姓分布广泛,但以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和广东尤多此姓。

关于汉族伍姓的起源,有几个说法。根据《姓纂》一书,“楚大夫伍参生举,举生奢,奢生尚、员,员字子胥,奔吴,其子又为王孙氏,奔齐”。伍参为春秋时期的楚国大夫,据说是楚王同宗芈姓,为楚庄王的宠臣。伍参的孙子是伍奢,而伍奢的一个儿子,就是著名的军事谋略家伍子胥。

另外,卫康叔后人被封于伍鹿(今河南省濮阳市)者,其后裔子孙遂以邑名为氏,称“伍鹿”氏,后改为单姓鹿姓、伍姓等,古时的第五姓后人也多改为伍姓。

而成书于清朝的《姓氏考略》更把伍姓的源头追溯到更古老的黄帝时代。书中说到“芈姓,黄帝臣有伍胥,见《玄女兵法》,当为伍氏之始,望出安定、武陵”。根据此一说法,伍姓出自芈姓(为楚国王族的姓氏)。《玄女兵法》中所载,黄帝为部落首领时,其下有一个大臣叫做伍胥,是伍氏的始祖。伍氏究竟因何得姓,史书上未明确交代。“伍胥”在古书中多为伍子胥的简称,“黄帝臣有伍胥说”系为野史的虚构人物。

回族中的伍姓,其主要家族为金陵(今南京)伍氏。据《伍氏家谱》载,始祖伍儒,字德全,原籍西域撒马儿罕(今乌兹别克撒马儿罕)。明洪武二年(1369年)自北平奉诏迁居金陵城中天津街,授职钦天监刻漏科。自伍儒起连续六世皆任职于钦天监,或为“博士”,或为“司历”,有“博士官六代”之美誉。

伍氏后裔族人繁多,人才辈出:清初有回教学者伍遵契,译有《归真要道》等;清中叶有中甲戌科探花的伍长华,曾任湖北巡抚与林则徐一起在武昌禁鸦片、销大烟;清末民初有追随孙文参加同盟会,投身革命的伍崇仁,有毕生从事教育的伍崇贤,有任民国教育部普教司司长、浙江、江西教育厅厅长的教育家伍崇学(又名仲文)。另外,自明代后,从南京、扬州等地迁到湖南常德的“金陵十姓”中也有伍姓。伍姓回族主要分布在江浙和湖南等地。

由于伍姓和吴姓的读音非常相似(例如在国语中都读成Wu,粤语中都读成Ng),只是声调不同,但吴姓人数较多,所以很多时候,如果只知道一个人姓名的拼音,伍姓的人常常被陌生人误会成吴姓。虽然大部分伍姓的人已习以为常,但仍是不礼貌的。姓伍的人大多会使用一些方法来描述自己的姓氏,例如配词成“队伍的伍”。

相关

  •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又译:约瑟夫·卜利士力)(英语:Joseph Priestley,1733年3月13日-1804年2月6日),18世纪英国的自然哲学家、化学家、牧师、教育家和自由政治理论家。出版过150部以上
  • 鹿特丹港鹿特丹港(荷兰语:Haven van Rotterdam)位于荷兰鹿特丹,北海沿岸,莱茵河与新马斯河汇合口,是欧洲最大的港口,占地达到105平方公里。鹿特丹港现有7个港区,包含5个集装箱码头,40多个港池
  • 佳格理佳格理(意大利语:Ruggero Raffaele Cazzanelli;1881年12月4日-1960年11月8日)是天主教蕲州教区主教(1930年-1948年)及意大利方济各会会士。1881年12月4日,佳格理出生在意大利特伦托
  • 女像柱女像柱(希腊语:Καρυάτις,复数形态:Καρυάτιδες;也可称之为女人像柱)是一种作为女性形象雕塑的建筑支撑结构,她是用来取代圆柱或是顶梁柱的建筑地位,并且乘载着盖压
  • 长福长福(1872年5月3日(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六)-1923年8月31日(民国十二年七月二十)),爱新觉罗氏,清朝宗室,满洲正黄旗人,列爵奉恩将军、工部员外郎候补,清末官员。长福出自清朝八大铁帽子王
  • 维堡站 (圣彼得堡地铁)维堡站(俄语:Вы́боргская,罗马化:Vyborgskaya)是圣彼得堡地铁基洛夫-维堡线的一个车站。维堡站开通于1975年4月22日。2015年2月7日至12月24日期间,维堡站因进行施工而暂
  • 恩斯特·韦斯特隆德恩斯特·韦斯特隆德(瑞典语:Ernst Westerlund,1893年3月18日-1961年10月13日),芬兰男子帆船运动员。他曾代表芬兰参加1948年和1952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帆船比赛,其中1952年奥运会获得一枚铜牌。
  • 腊八节腊八节,又称腊八,源自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因在农历十二月初八,也就是腊月初八庆祝而得名。原意是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和避邪。在中国,有腊八节喝粥的习俗。汉地相传这一天是佛成道日,是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大菩提树下成佛并创立佛教的日子,也称“法宝节”,为佛教徒盛大节日之一。道教《八道秘言》亦提及这天为五腊日中的“侯王腊”,需修斋并祭祀先祖。在古代中国,“腊”是重要的祭祀活动。汉朝的蔡邕在《独断》中说:“腊者,岁终大祭。”秦汉腊用戌日。《说文‧肉部》:“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周家台秦简《秦二世元年视日
  • 西方拉丁世界与东方希腊世界西方拉丁世界与东方希腊世界(英语:Latin West and Greek East)是用于区分希腊-罗马世界的两个部分的术语,特别是希腊语为通用语的东部地区(安纳托利亚、希腊、巴尔干、黎凡特和埃及)和拉丁语使用的西部地区(马格里布、中欧、高卢、西班牙、意大利和不列颠)。在罗马帝国期间,拉丁语区和希腊语区之间一直存在差异和分歧。3世纪和5世纪之间帝国结构的行政变化促进了这种分歧,最终导致了帝国东半部和西半部两个独立行政机构的建立。476年罗马帝国帝国西部沦陷后,西方拉丁世界与东方希腊世界这两个词适用于以前
  • 海外东经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海外南经海外西经海外北经海外东经海内南经海内西经海内北经海内东经大荒东经大荒南经大荒西经大荒北经《海外东经》,为《山海经》海部的第四部,其中描述书中海外东经的各种山脉、流水、鸟兽、矿物与神祇。作为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地理和礼仪古籍,此卷中描述的一些神祇等,如天吴、青丘九尾狐等,都深深地影响到此后数千年的东亚文化圈中国家的礼仪和文化。海外东经的内容包括海经东南到东北的国家、地区、山丘河川。东方的句芒神,长有鸟的身体、人的面孔,乘着两条龙出行。�丘上有丰富的遗玉、青马、视肉、杨柳、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