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函谷关
✍ dations ◷ 2025-07-19 12:57:49 #函谷关
函谷关,是中国古代著名关隘。故址在豫西灵宝县旧城西南,因“路在谷中,深险如函,故以为名”。与雁门关、仙霞关、剑门关并称中国四大古关口。函谷关最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秦国所建。“因在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名。东自崤山,西至潼津,通名函谷,号称天险。”关隘地处深险谷地,地势险要,窄处只能容一辆马车通行,所谓“车不方轨,马不并辔”。而且由于这段黄河流域丘峦起伏,有中条山、崤山等阻断,函谷关底成为附近地区唯一东西向平坦的通道,自然成为军事要冲。函谷地西至潼关,东抵崤山,古称桃林或崤函,在战国初年属魏国:158。前330年,秦国全部收复河西地区失地,随即开始东进扩张,为守卫关中,凭借黄河、崤函、少习山之险要地势,在西端修建临晋关、函谷关和武关,来阻拦敌军入侵:160-161。战国时期,战国七雄除秦以外的其余六国曾联合对抗秦国,但秦国在函谷关成功抵御住六国联军的攻势。秦如控制函谷,退可以守住关中门户,保八百里秦川不失;进可以出兵豫东,争雄天下;如果该地被敌国占领,秦军则被封闭在潼关以西,难以东进,而且随时面临敌军入侵驰踏关中平原:164。西汉贾谊的政论名篇《过秦论》写道:“于是六国之士……尝以什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趋循遁逃而不敢进”,其中的“关”就是指函谷关,可见其战略影响。由于函谷关易守难攻,秦朝末年各地起义抗秦后,新立的楚怀王为尽快平息战乱,宣告谁先入关中,得为关中王,此处所提的关亦是函谷关,之后刘邦先入关中,不过并非直入函谷关,理由即是函谷关易守难攻,加上关内即是秦的首都咸阳,护守函谷关的秦军必是精锐,为避免攻坚,刘邦接受张良的建议绕道进入关中。不过,项羽不满刘邦先入关,设下鸿门宴,但又不愿违逆楚怀王当初的宣告,因此在册封时将刘邦封为巴王,之后封为汉王,刘邦仍然在汉中成功积蓄力量,最终在楚汉相争中战胜项羽。西汉建立后,在函谷关边设县,称弘农,治弘农郡。东汉末年群雄起兵讨伐董卓,董卓强迫汉献帝从洛阳迁都长安时,就以函谷关坚固易于防守为理由。三国时代,曹魏曾在附近建关楼,常被称为新关,与秦函谷遥相呼应。此后两千年间,地势险要的函谷关常常成为军事争夺的对象,包括唐代安史之乱、现代抗日战争等。函谷关另一个比较特殊之处是他被道家和之后的道教视为圣地,因传说老子是在此地创作《道德经》的。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逢老子再骑牛。1992年,函谷关遗址被开发,新建了东门关楼等复古建筑,以及道家道教相关的太初宫、函谷大道场等,是现在河南省内的旅游名胜之一,位于灵宝市函谷关镇王垛村,距三门峡市市区75公里。
相关
- 四帝共治制四帝共治制(英语:Tetrarchy)是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创立的一个治理模式。由于他看出罗马帝国过去两、三百年间世袭制度的缺点,整个国家积弱不振,甚至引发空前绝后的三世纪危机。于是
- 触手动物触手冠动物(拉丁语:Lophophorata),一切具有触手冠(口周围成扇形排列的一圈具纤毛之触手)的无脊椎动物。包括苔藓动物门(Bryozoa)、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帚形动物门(Phoronida)。主
- 约翰·巴丁约翰·巴丁(英语: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美国物理学家,因发明晶体管及其相关效应;超导的BCS理论分别在1956年、1972年2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08年5月23日,约
- 非传统生物非传统生物(Alternative biology)或者称为另类生物、替代生物是指基于替代现有生物学理论的非传统生命形式,例如非细胞生物、非碳基生命、外星生命、混合了有机体与电子机器的
- 新奥尔良新奥尔良(英语:New Orleans,/nuː ˈɔːrlɪnz/,/nuː ˈɔːrliənz/,/nuː ɔːrˈliːnz/或/ˈnɔːrlənz/),旧译纽柯连,是位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南部的港口城市,同时也是该州最
- 云嘉南云嘉南地区是指台湾西南部偏西北濒台湾海峡的地区,由云林县、嘉义市、嘉义县及台南市所构成,居住人口超过336万,聚集超过七分之一的台湾人口。区域主要为台湾西部的乡村地区,以
- 脱氧皮质酮脱氧皮质酮(Deoxycorticosterone,DOC),可以指
- 行星际空间外层空间,亦称外太空、宇宙空间,简称空间、外空或太空(英语:outer space),指的是地球大气层及其他天体之外的虚空区域。与真空有所不同的是,外层空间含有密度很低的物质,以等离子态
- olorolor是一块绑在公山羊身上的带毛牛皮(英语:cowhide)或是塑胶布,外形类似裙子。肯亚饲养山羊的人在会在干旱时期在公山羊身上穿戴olor,避免公山羊在此时间让母山羊交配而怀孕。
- 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威廉·布莱克斯通(英语:William Blackstone,1723年7月10日-1780年2月14日)英国18世纪法学家、法官、托利党政治家,以创作《英格兰法律评论》而知名。布莱克斯通生于英国伦敦中产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