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亚洲

✍ dations ◷ 2025-07-19 23:39:31 #大亚洲

《大亚洲》(印尼语:Asia Raya;或拼作“Asia Raja”)是东印度群岛被日本占领期间一份在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发行的报章。

大日本帝国在1942年占领荷属东印度之后便要求一群日本作家和知识分子前往东印度群岛,融入当地的土著(英语:Native Indonesians)社会;日本对其他被占领的国家也实行了相同的政策。这群人就是包括小说家阿部知二在内,约由190人组成的“宣传组”,他们在1942年初抵达巴达维亚(今雅加达),并创办了一份名为《大亚洲》的报章。日本人和土著都参加过这份报章的管理和出版工作。

《大亚洲》的创刊号在1942年4月29日出版,一份四版。该报每天出版一期,初期发行量为15,000份,每份售价1角(英语:Netherlands Indies gulden)。报社大部分土著员工都曾经当过立场保守的大印度尼西亚党(英语:Partai Indonesia Raya)党报《一般新闻》()的编采人员,另一些土著员工则来自更为激进的社团(通常是左派社团)。

审查局在1943年2月颁布行政命令,宣布每一份《大亚洲》日报的版数会从四版减少到两版,原因是日本参战带来的消耗引致纸张短缺的情况;不过报社每星期仍然可以出版一期合共四版的报章。报社编辑部也在同时宣布自当年3月起调升订阅费。报社又在1944年开始征收附加费,有传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向劳务者(英语:Romusha)和在乡土防卫义勇军服役的士兵支薪。

《大亚洲》日报曾于1945年3月12日在巴达维亚都酒店举行一场圆桌会议;很多参与新生活运动(Gerakan Hidoep Baroe,由苏卡诺和穆罕默德·哈达领导)的讲者都在会议上演讲,讨论振兴独立运动的方法。讲者当中包括后来成为政府部长的奥图·伊斯干达·迪·纳塔(英语:Oto Iskandar di Nata)和玛丽娅·乌尔法·桑托索(英语:Maria Ulfah Santoso),以及后来成为印尼总理的苏丹·夏赫里尔。《大亚洲》曾经一连三日详细报导会议的演讲内容。

《大亚洲》日报在1945年8月17日《印度尼西亚独立宣言》发表后仍然继续出版,当时该报主要报导的消息和由土著领导的新政府,以及广岛与长崎原子弹爆炸有关。报社一直到同年9月7日才刊登大字头条“《大亚洲》告别”(" Minta Diri"),并以政权更迭为由宣布停刊。

印度尼西亚国家档案馆收录了载有各期《大亚洲》日报内容的微缩胶片。

《大亚洲》日报是政治宣传工具,强调日本令亚洲各地“共存共荣”的愿景,并尽量避免报导日军的战争罪行。该报会以积极的角度报导可能会引起群众不满的消息,例如他们会把在爪哇岛以外工作的受强制劳动者称为英雄。

该报使用的措辞明显偏向日本。该报报导形容日军士兵“勇敢”、“强大”,又形容盟军士兵“摇摆不定”、“优柔寡断”和“软弱”。这种描写也会在报章上的广告中出现。

作家萨努西·巴奈曾经为《大亚洲》日报撰写文化专栏。其他曾经在该报发表作品的著名作家还包括创作短篇小说的阿赫迪亚特·卡尔达·米哈查(英语:Achdiat K. Mihardja)、安查尔·阿斯马拉(英语:Andjar Asmara)、巴格里·西里格尔、H·B·耶辛、穆罕默德·巴尔法斯、罗西汉·安瓦尔(英语:Rosihan Anwar)、乌斯玛尔·伊斯迈耳(英语:Usmar Ismail),以及创作诗歌的鲁斯丹·埃芬迪。其中,安查尔还在该报发表过连载小说,耶辛、安瓦尔和乌斯玛尔也曾经在该报发表过诗歌。《大亚洲》日报还会发表包括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和圣雄甘地的著作在内的翻译作品。

相关

  • 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一个在社会学中广泛应用的术语,但是很少有明确的定义,最早的使用应该在20世纪初汉语社会科学的形成时期。在当前的汉语社会科学中,这个模糊的概念仍然被广泛使用,社会
  • 贸易代表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the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英文简称USTR)是美国政府的一个行政部门,美国总统办事机构的一部分,负责在双边和多边的层面上推行美国的
  • 天主圣三教堂 (慕尼黑)天主圣三教堂 (慕尼黑)(Dreifaltigkeitskirche)是一座天主教教堂,位于德国城市慕尼黑内城区西北部的Pacellistraße,巴伐利亚巴洛克风格,建于1711年至1718年。这是一个加尔默罗会
  • BH航空BH航空(保加利亚语:Би Ейч Еър)是保加利亚的一家航空公司,总部位于索菲亚。BH航空开设有飞往英国、斯堪迪纳维亚、德国、意大利、瑞士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包机航班,并还有前
  • 帕洛玛·奥谢帕洛玛·奥谢·阿尔蒂尼亚诺(西班牙语:Paloma O'Shea Artiñano,1936年-),第一代奥谢侯爵,是西班牙钢琴家,艺术文化工作者,赞助人,慈善家。索菲亚女王音乐学院和阿尔贝尼斯基金会创始
  • 我爱摇滚乐《我爱摇滚乐》(英文:),是英国乐队Arrows的一首摇滚歌曲,是本歌曲录制的首个版本。 歌曲因为1982年琼·杰特的翻唱而出名。 的已故成员在英国、欧洲、日本和自己的故乡纽约多次现
  • 鹿瀛理鹿瀛理(1852年-1901年),字安仲,号乔笙,直隶定兴(河北)人,蒙古族宝格氏,清末政治人物,进士出身。清末增生。任刑部候补主事兼袭骑都尉世职。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乙酉科顺天乡试举人。次年
  • 西蒙·艾许·莱文西蒙·艾许·莱文(英语:Simon Asher Levin,1941年4月22日-)是一位美国生态学家和数理生物学家,现为普林斯顿大学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中心主任、詹姆斯·S·麦克唐纳杰出教授,主要作品有《脆弱的领地:复杂性与公有域》()等。
  • 布瑞特·尼古勒布瑞特·尼古勒(英语:Britt Nicole,1984年8月2日─)本名布瑞塔尼·尼古勒·瓦德尔(英语:Brittany Nicole Waddell),是一位美国女唱作人,其作品偏向为当代基督教音乐,代表作是《All This Time》。布瑞特出生于1984年8月2日。她自3岁起就开始在坎那珀里斯(英语:Kannapolis, North Carolina)的真理寺(Truth Temple)学唱歌。她与几个哥哥后来还一起在Charlotte当地的WAXN(英语:WAXN)电台的每日宗教栏目上表演过
  • 新加坡宪法第15条《新加坡宪法》第15条保证新加坡的宗教自由。同条第1款指明:“每个人都有信奉、实践和宣扬自己宗教的权利。”《宪法》中未有“信奉”、“实践”与“宣扬”的明确定义,不过其意思可以在新加坡与其他国家的司法个案中找到蛛丝马迹。1964年,在未涉及本法的一个新加坡个案中,宗教方面的“信奉”可以解释为“申明;宣誓信仰或效忠”。2001年,马来西亚方面裁定,信奉宗教并不涵盖放弃某宗教,或采取无宗教之观点。而在“宣扬”方面,印度最高法院在1977年判定,其给予个别人士以阐述其教义的方式传输或传播其宗教的权利,但不是改变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