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卑斯交响曲

✍ dations ◷ 2025-07-19 11:34:20 #阿尔卑斯交响曲
阿尔卑斯交响曲(德语:Eine Alpensinfonie),作品64,是作曲家理查德·施特劳斯的最后一首交响诗。这首交响诗是献给当时的德累斯顿国家乐团。虽然作曲家标示这首乐曲为“交响曲”,但在结构上,既不如《家庭交响曲》有明显乐章分段的构想,却保留如李斯特交响诗般的连贯性意念和情景,因此被归纳为交响诗。《阿尔卑斯交响曲》创作于1911年到1915年间,时值作曲家搬到南德阿尔卑斯山麓别墅,相比起其他交响诗,用时最长,其间作曲家还创作了芭蕾舞“约瑟夫传奇”。该别墅景致一流,被拥于阿尔卑斯山壮逸的环境中,有可能正由于此,让作曲家立起了写作该交响诗的念头。第一稿其实早于1911年便完成了,而在1914年施特劳斯则集中精力去进行修改。100天后即1915年2月8日完稿。首演于1915年10月28日在柏林,由作曲家亲自指挥德累斯顿国家乐团。交响诗的主题是,通过音乐描述学生时期一次登阿尔卑斯山以及回程的经历,当时他在山上迷路,回途中又碰上暴风雨浑身湿透。施特劳斯试图通过该交响诗将个人感受和状物结合在一起。《阿尔卑斯交响曲》是一首典型的标题音乐。作曲家曾经说过,“我最喜欢指挥阿尔卑斯交响曲”。而由他所亲自指挥的录音,亦被唱片公司制成光碟发售。交响诗所描述的登山从夜晚开始,接着是各个发展阶段,最后终于夜晚,共分为22个段落:学者推测,作曲家所讲的这次登山过程,或者只是他创作该作品的一个意像而已。施特劳斯所描写的登山,从“夜晚”起至“到山顶”然后再次下山,可以象征了一个人的一生。很可能是他受到哲学家尼采的感召,用《阿尔卑斯交响曲》去写尼采笔下的另一本著作《反基督者》。因而有人认为,施特劳斯的这部作品和交响诗《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有相近的联系。因为两曲都是以尼采的著作所启发的。无独有偶,在“山顶”一段,可以听到《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的“日出”主题。另一种意见是,阿尔卑斯交响曲其实是古典戏剧的音乐表现形式。另外,在“险境”段落,台后亦须安排一组铜管乐队:由于作曲家要求管乐手需吹奏长时值的连音(如维持超过十个小节或以上),为了方便乐手和保持音色的统一性,因此在总谱上标明管乐手应使用萨穆尔气鸣器(Samuels Aerophone)。这是一个脚踏式的装备,原理有如簧风琴,其中一边套在乐器上,当乐器发声后,可透过脚踏来维持乐器发声。整个演出需要超过一百人参加。而作曲家甚至说,在特定的段落,某些乐器最好倍增,再加上在舞台后的乐手。他认为,150人是比较理想的编制。《阿尔卑斯交响曲》所需的演奏时间为大约50分钟。作品力求通过自身卓越的管弦乐情感色彩,使得听众很容易就能领会到各个段落的含义。作曲家的原意是,听众犹如看到一幅幅音画,通过这些音画听众可以感受到阿尔卑斯山那种种瑰丽的景色和作曲家的心情。作品的确做到了,靠的是细腻的配器和丰富的音色。而那些道具也是必不可少的。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作曲家将作品称为交响曲是很恰当的。就是单凭乐曲那庞大的感情容量就足以成为交响曲。有一些登山时的主题或是动机在下山时会再现。作品出现之时,就已被认为是19世纪下半叶的交响诗这种音乐形式的终结和巅峰之作。伯姆,卡拉扬,普列文和穆拉文斯基等指挥大师都录制过该作品。一些指挥强调其管弦乐色彩,而另一些则要力求再现作品形而上学的结构形式。

相关

  • 弗雷德里克·班廷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爵士,KBE,MC,FRS,FRSC(英语:Sir Frederick Grant Banting,1891年11月14日-1941年2月21日)是加拿大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班廷是在
  • 尼采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语: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ˈniːtʃə/; 德语:.mw-parser-output .IPA{font-family:"Charis SIL","Doulos SIL","Linux Libertine","Segoe UI"
  • 圣母恸子像《圣殇》(意大利语:Pietà),亦称《圣母怜子》,是1497年米开朗琪罗应法国枢机之邀创作的一部雕塑作品,它也是米开朗琪罗的成名作。故事题材来自《圣经》,描绘了圣母玛利亚怀抱着被钉
  • 形成层形成层是一个植物组织层,提供未分化细胞给植物生长。有几种不同种类的形成层被发现在植物的茎和根中:
  • 里卡尔多·贾科尼里卡尔多·贾科尼(意大利语:Riccardo Giacconi,1931年10月6日-2018年12月9日),意大利裔美国天文学家,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因在X射线天文学方面的先驱性贡献而获得2002年的诺贝尔物
  • 地区希腊地区 (希腊语:γεωγραφικά διαμερίσματα)是希腊传统的分区,在1987年以前也是正式的分区。下分54省。
  • 网络论战网络论战(Flaming (Internet)),日语称炎上,是指网络使用者间的争执出现,属于虚拟社群内的冲突。这个词汇从The Hacker's Dictionary出现,形容愤怒或无理的文字在对此主题有兴趣的
  • 假定宇宙论原则不是一种原理,但即使只是一种合理的假设或是通则,仍然严格的限制了许多合理的宇宙学的理论。它论断了在大尺度观测下的宇宙该呈现的面貌:在大尺度的观测下,宇宙是均质
  • 粿粿是闽语糕的总称,在客家语称为粄,是指用秫米、粳米磨成米浆后加入馅料,以粿印模出各种形状。因加入各种配料而衍生各种称法,如咸甜粿、甜粿、菜头粿、草仔粿、芋粿。因要多花功
  • 食人动物食人动物(英语:Man-eater)是指那些会捕食人类的动物(不包括食腐动物)。虽然袭人致死的动物有很多种,但是大多动物一般都是为了防卫领地而攻击,但是食人动物在特定情况下(例如误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