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脱构造

✍ dations ◷ 2025-10-03 17:30:24 #构造地质学

滑脱构造(Detachment structure)是岩石圈内部的一种构造。由于岩石圈本身并不是一个均质的圈层,而是由许多平行的小圈层组成,当它受到地应力作用时,相邻的小圈层之间会发生滑动、脱离的现象,从而形成各种滑脱构造,两个小圈层之间也从而形成滑脱界面。岩石圈中多级分层及滑脱构造的发现是构造地质学认识上的重大突破。

滑脱界面的原初性质多种多样,可以是断层、岩系界面、岩层不整合面、高塑性层、高孔隙层、盖层与基底界面、地壳与上地幔界面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强度相对较低,剪应变较高,因此在受力的时候较为软弱。但是,一旦在这些界面上发生滑脱作用,所形成的滑脱界面的性质也就和断层类似,因此滑脱界面也可称作滑脱断层。仿照断层的描述术语,滑脱界面以上的部分也称为上盘,以下的部分则称为下盘。上盘和下盘的岩石的应变特征和力学性质是不同的。

根据变形过程中的应力状态,又可将滑脱构造分为两类。一类是伸展型滑脱构造,又称拆离构造,这类滑脱构造在形成时,上盘受到伸展(拉伸)的作用力发生破裂,形成一系列正断层,岩石沿正断层发生近水平或低角度的滑移,但下盘则不参与滑移运动,只形成糜棱岩带。这时的上盘特称为上拆离盘,下盘特称为下拆离盘。另一类是压缩型滑脱构造,或称挤压型滑脱构造,这类滑脱构造在形成时,上盘受到压缩(挤压)的作用力发生破裂,形成一系列逆断层,岩石沿逆断层发生近水平或低角度的滑移,形成推覆体,但下盘也不参与滑移运动,只形成糜棱岩带。

如果滑脱构造的上盘发生明显的拆离或推覆,而下盘变形不大,这种滑脱构造又特称为薄皮构造(英语:thin-skinned structure)。

喜马拉雅山脉在地质构造上就是一个巨大的滑脱构造。由于印度板块在此与欧亚板块发生碰撞,欧亚板块的表层岩石圈受挤压而形成了一系列的逆掩断层,其中最大型的有喜马拉雅主前缘断层带、喜马拉雅主边界断层带、喜马拉雅主中央断层带、定日-洛扎断层带等。在主中央断层带和定日-洛扎断层带之间,因为地壳上隆形成了喜马拉雅山的主山脊,在这里又出现了拆离构造,形成喜马拉雅主拆离断层带。

相关

  • 环状物种环物种(英语:Ring species)是指生物学中一个物种因地理区隔(如湖泊、山岳、峡谷)等因素而沿着该区隔繁衍产生多个亚种,各相邻亚种之间有着连续性的基因变化,当此一连续亚种之首尾物
  • 黑色金属黑色金属乃工业上对铁、铬和锰的统称。亦包括这三种金属的合金,尤其是合金钢及钢铁。与黑色金属相对的是有色金属。事实上纯净的铁及铬是银白色的,而锰是银灰色。由于钢铁表面
  • 反冲力后坐力,通常是指枪炮发射时产生的瞬间后退力量。后退动量相等于枪的质量乘上枪后退的速度。后坐力所生的能量是可以利用动量守恒定律算出来,不过一般都是采直接测量。小口径武
  • 判书判书是高丽和朝鲜王朝的官职。高丽的判书始于忠烈王时期,当时官制改制,尚书省下六部改为四司,合吏部、礼部为典理司,兵部改为军图司,户部改为版图司,刑部改为典法司,废除工部,各司长
  • 早期生长反应蛋白早期生长反应蛋白(英语:early growth response proteins)是一个锌指结构转录因子蛋白家族。其成员包括:
  • 双棘原始黄姑鱼双棘原始黄姑鱼(学名:),又名双棘原黄姑鱼、�仔鱼,为石首鱼科原黄姑鱼属下的一个种。本鱼分布在印度西太平洋区,包括波斯湾、斯里兰卡、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
  • 屠倬 (嘉庆进士)屠倬(1781年-1828年),清朝画家。字孟昭,号琴邬,晚号潜园老人,钱塘(另说杭县,均属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屠倬在嘉庆十三年(1808年)考中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仪征县(今江苏省仪征)知
  • 立花訚千代立花訚千代(永禄12年8月13日(1569年9月23日)-庆长7年10月17日(1602年11月30日))是一位日本战国时代的女性。另有银千代、胜千代以及宫永样、腹赤样之称。法名“光照院殿泉誉良清大
  • 牟复礼弗雷德里克·W·莫特(英语:英语:Frederick W. Mote,1922年-2005年2月10日),汉名牟复礼,美国儒学学者、汉学家、中国学家、东亚学家。牟复礼中的“复礼”二字得自《论语》中的孔子言
  • 杨假尾孢菌杨假尾孢菌(学名: (Ellis & Everh.) Deighton 1976)是一种子囊菌门座囊菌纲煤炱目球腔菌科假尾孢菌属的真菌,是角斑病的元凶,透过云斑天牛传播。主要影响白杨、黑杨等树。危害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