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发酵酶
✍ dations ◷ 2025-10-09 00:29:10 #发酵酶
发酵酶(Zymase)是一种可以催化糖类发酵成乙醇和二氧化碳的酶复合物。它天生就存在于酵母菌之中。发酵酶的活性在不同的酵母菌株之间也会有不同。发酵酶(写成英文Zymase)也是一个药物的品牌──Pancrelipase(胰脂肪酶)的名字。发酵酶最早是在1897年由德国化学家爱德华·比希纳(Eduard Buchner)首次进行与酵母细胞分离,并且在没有活细胞的状况下,置于实验室进行对糖类的发酵,因此他于1907年诺贝尔化学奖。
比希纳获得诺贝尔奖的这个实验内容包括对酵母细胞进行无细胞萃取,并且这个“榨汁(press juice)”能进行发酵糖类这个作用。这个实验也推翻了活力论(vitalism)因为这实验证明了在进行发酵时,并不需要活酵母菌的存在即可发生作用。无细胞萃取经由干燥酵母细胞和石英与硅藻土结合,然后再用研钵和研杵磨碎该酵母细胞。然后在磨碎时,若酵母菌破碎,其中的胞液被压出,该混合物会变得比较湿。该步骤完成后,将湿润混合物经过挤压过程放并且当这个“榨汁”顺势加入葡萄糖,果糖,或麦芽糖,二氧化碳会产生演变,有时这会耗时数天。之后微观调查(Microscopic investigation)显示在萃取物中没有活酵母细胞。
比希纳推测酵母细胞分泌蛋白质进入他们自身四周环境,以利发酵糖类。后来也因此得知发酵其实是发生在酵母细胞内。
英国化学家阿瑟•哈登( Arthur Harden )于1905年将发酵酶分为两个类型──透析(dialyzable)和非透析(nondialyzable)两类。
有一些科学历史学家(science historians)认为爱德华•比希纳在他1897年所得的成就,只不过是再重复做一次安托万•贝尚(Antoine Béchamp)于1857年做过的实验而已。事实上不是这样:比希纳制得酵母菌发酵酶时,并没有酵母细胞参与,此为酒精发酵;相对地,贝尚的实验已明确地指出,在不存在酵母细胞的情况,而且也有使用当时也被他称为“zymase”的东西,但他仅得到了糖反转(sugar inversion)但无酒精发酵。根据K.L.曼彻斯特(K.L. Manchester),贝尚所说的“zymase”其实是蔗糖。
相关
- 霍华德·马丁·特明霍华德·马丁·特明(英语:Howard Martin Temin,1934年12月10日-1994年2月9日),美国遗传学家。1970年代他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研究逆转录酶,由于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之
- 脐带绕颈脐带绕颈(nuchal cord)是指胎儿在母体子宫内时,发生脐带缠绕在胎儿颈部的情形。脐带绕颈的胎儿出生后,可能很快就会出现脸色发黑、面部瘀青及眼白布有血丝(英语:subconjunctival b
- HCOsub3/subsup-/sup碳酸氢盐是碳酸形成的酸式盐,含有碳酸氢根离子—HCO3−。大多数碳酸氢盐对热不稳定,会分解为碳酸盐、二氧化碳和水。碱金属碳酸氢盐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与酸迅速反应放出二氧化
- 窃盗癖窃盗癖是一种心理疾病,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Impulse control disorder),患者会有冲动去偷窃商店或私人住宅的东西,但偷来的东西既不是留用,也不是变卖现金,只是为了满足偷窃时的冲动
- 鹅口疮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是婴幼儿常见的口腔炎,尤其在新生儿期该病较为常见。白色念珠菌在健康人皮肤上、肠道、阴道寄生。多由于乳具消毒不
- 早搏早搏是过早搏动的简称,或称期外收缩。规则的心脏跳动之外出现突然提前的心跳称为过早搏动(早搏),早搏时可无症状,也可有心悸或心跳暂停感。频发早搏使心排血量降低,或会引起脑供血
- 胸腔外科胸腔外科学或称心胸肺外科(英语:Cardiothoracic Surgery),是一门医学专科,专门研究胸腔内器官,包括心脏、肺、气道与呼吸系统、胸壁、纵隔、膈肌和食道等,以及这些器官与部位的诊断
- 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Basal-cell carcinoma,BCC)或称基底细胞瘤,是最常见的皮肤癌症(英语:skin cancer)。患者的皮肤通常会先长出一块无痛的隆起部分,其上可能布有具光泽的蛛网纹或是溃疡。
- 工作贫穷工作贫穷(英语:Working poor),又称在职贫穷、穷忙族、薪贫族、勤劳贫困阶级、工作贫困阶级,是指拥有固定工作但相对贫穷(例如收入低于特定贫穷线)的人士。有别于失业者,他们虽然有得
- 替奈普酶替奈普酶(英语:Tenecteplase,TNK)是一种组织纤维溶酶原活化剂(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常用作血栓溶解剂,经由特定的哺乳动物细胞(例如中国天竺鼠卵细胞),利用重组DNA技术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