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塞尼艾战役

✍ dations ◷ 2025-07-19 04:14:42 #拉塞尼艾战役
拉塞尼艾战役(俄语:Расейняйское сражение)是一场德国国防军第四装甲集团军(英语:4th Panzer Army)(由埃里希·霍普纳指挥)与苏联红军第3摩托化军(由艾列克西·库尔京(俄语:Куркин, Алексей Васильевич)少将指挥)及第12摩托化军(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谢斯塔波洛夫(俄语:Шестопалов, Николай Михайлович)少将指挥)于立陶宛境内的考纳斯西北方75公里处发生的一场装甲战斗,战役起因是苏联红军的西北方面军指挥官库兹涅佐夫希望消灭当时已经渡过尼曼河的德军。战役过后,苏联西北方面军的装甲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德军亦成功地为持续推进至道加瓦河的进攻之路扫除障碍。这是一场巴巴罗萨行动早期的重要战役,苏联方面则称之为边境防御作战(1941年6月22日–27日),是波罗的海战略防御行动的一部分。由陆军元帅威廉·冯·里布所领导的德国国防军北方集团军群在巴巴罗萨行动前原先驻扎在东普鲁士,并是参与入侵苏联的三个主要集团军群之一。北方集团军群下辖第16集团军、第18集团军以及由埃里希·霍普纳领导的第四装甲集团军。总体来说,部署在拉塞尼艾附近的德军拥有20个步兵师、三个装甲师及三个摩托化步兵师。空中支援是由第1航空舰队负责。苏联在其控制的波罗的海区域施行特殊的波罗的海军事管制区(英语:Baltic Military District),北方集团军群入侵该区域后,这里便由西北方面军驻守,由库兹涅佐夫上将指挥。西北方面军的兵力有第8及第11集团军群,还有第27集团军群担任预备队。整体而言,苏联的西北方面军拥有28个步枪师、4个装甲师以及2个摩托化师。北方集团军群旗下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以两个装甲矛头作为进攻主力,分别是第41装甲军(英语:XXXXI Panzer Corps)及第56装甲军(英语:LVI Panzer Corps)。他们的目标是渡过尼曼河及道加瓦河,这两条河流是北方集团军群推进至列宁格勒前最难克服的天然屏障。德军轰炸机摧毁了许多信号站及通讯站、海军基地和苏联空军机场。从里加到克隆斯塔,德军大规模轰炸希奥利艾、维尔纽斯及考那斯内精心挑选过的战略目标。苏联军机在德军发动轰炸前一小时就已经得到警告,但他们的机场设施在德军的第一波轰炸行动中便被摧毁。6月22日上午9时30分,费奥多尔·库兹涅佐夫(英语:Fyodor Kuznetsov)上将命第3及第12摩托化军就反击位置,企图攻击已经突破至杜比萨河的第四装甲集团军侧翼,不过并未成功。接近中午时,苏联军队开始后撤,德军主力于是开始向拉塞尼艾推进;拉塞尼艾也是库兹涅佐夫为了翌日大规模反攻而集结装甲部队的地点。接近傍晚时,苏联军队已经撤退至杜比萨河。与此同时在考那斯的西北方,埃里希·冯·曼施坦因所领导的第56装甲军的前导部队已经抵达杜比萨河,并经由阿廖加拉公路高架桥横渡了该河。如果曼施坦因的部队当时没有越过杜比萨河,德军的装甲部队很可能会被困在一个天然的大型反坦克壕中而动弹不得。同时间在维尔纽斯的西南方,第三装甲军击溃了苏联第11集团军群,并渡过尼曼河。6月22日结束时,德军的装甲矛头已经渡过尼曼河并推进了80公里。次日,库兹涅佐夫命令他的装甲部队进行反击。在拉塞尼艾附近,第41装甲军遭到来自第3及第12摩托化军数辆坦克的反击。然而库兹涅佐夫集结装甲部队的举动被德国空军发现,后者并立刻发起大规模的空中攻势扫除位于希奥利艾西南方第12摩托化兵团的装甲主力。这次攻势没有受到任何苏联战机的反制,并取得了丰硕的战果。苏联第23装甲师承受了特别巨大的损失,他们遭到来自第1航空舰队Ju 88轰炸机的低空飞行攻击,引燃了40辆车辆,包括坦克及卡车。这场战役持续了4天。德军也在拉塞尼艾首次遭遇装备KV重型坦克的部队。6月23日,苏联第3摩托化军旗下由叶格·索连京(英语:Yegor Solyankin)将军指挥的第2装甲师(英语:2nd Tank Division (Soviet Union))在斯考德维莱附近击败了德军第6装甲师的部分部队。德军的LT-35坦克及反坦克武器对苏联的重型坦克毫无作用,这些重型坦克有些根本没有弹药,它们会透过碾压来摧毁德军的战防炮。德军摧毁苏军重型坦克的方式是先透过射击其履带来瘫痪它,接着用战防炮或高射炮等各式炮火来将之击毁,有时也会使用黏着弹等高爆炸药来摧毁它们。一份来自图林根第1装甲师的纪录描述了这场战斗:翌日,一辆KV-2坦克切断了通往拉塞尼艾的一处交叉路口,阻挡了已在杜比萨河沿岸建立桥头堡的第6装甲师的推进。这辆KV-2单独阻止了第6装甲师的进攻,并挡下了各式反坦克武器的炮火,直到最终耗尽弹药为止。在南方,到了6月23日时,第11集团军的指挥官莫洛佐夫中将命令他的部队撤退至位于考那斯的尼曼河旧要塞,并向西北移动30英里(约48公里)至约纳瓦。至6月25日傍晚时,苏联第8集团军已撤退至里加附近,而第11集团军群则在维尔纽斯往陶格夫匹尔斯的路途上。6月26日,德国国防军第41装甲团第1装甲师及第36摩托化步兵师还有其余的步兵师会合并截断了苏联装甲部队的后路。红军第3摩托化兵团已经用光了燃料,索连京将军的第2装甲师被包围且几乎被歼灭。第5装甲师及第84摩托化步枪师则因为大量的人力及车辆耗损而严重缺乏战力。第12摩托化兵团虽然即时撤出包围圈,但也严重缺乏油料与弹药。苏联海军的波罗的海舰队撤出位于利耶帕亚及文茨皮尔斯的基地,到了6月26日更全面撤出里加。与此同时,曼施坦因的第56装甲团迅速推进至北德维纳河并通过一次出乎意料的行动控制了河上的桥梁。在控制了北德维纳河并攻陷陶格夫匹尔斯后,第56装甲团的先头部队积极地想要扩大战果。6月25日,谢苗·铁木辛哥元帅命库兹涅佐夫中将策画北德维纳河西岸的防御行动。其中,从里加到利瓦尼的河流右岸会由第8集团军群防守,利瓦尼至克拉斯拉瓦段则交由第11集团军群驻守。库兹涅佐夫中将也决定投入预备队-由尼可莱·柏萨林(英语:Nikolai Berzarin)少将指挥的第27集团军群(英语:27th Army (Soviet Union))。柏萨林少将被要求将他的部队由希乌马岛、萨雷马岛及里加撤出,并前往陶格夫匹尔斯。同时间,红军最高指挥部决定抽调驻扎于莫斯科军区的列勒申科少将第21摩托化兵团前往支援第27集团军群的行动,列勒申科的部队拥有98辆坦克及129门火炮。6月28日清晨5时正,在库兹涅佐夫中将的命令下,列勒申科的部队攻击并意图摧毁德军位于陶格夫匹尔斯附近的桥头堡。曼施坦因先是按兵不动,翌日即沿着陶格夫匹尔斯-奥斯特罗夫高速公路发动攻击。而在里加,德军于6月29日下午经由铁路桥梁越过了北德维纳河。到了6月30日,苏联军队开始从河的右岸撤出,7月1日撤往爱沙尼亚。德军现在获得了一个大好机会:只要立刻向前推进,红军几乎不可能守得住列宁格勒。然而,命令要求装甲部队等待步兵赶上,而步兵花了近一个礼拜才到达。战役后,库兹涅佐夫中将被铁木辛哥元帅撤除方面军指挥官的职务,并由第8集团军群司令索班尼科夫少将于7月4日接替。铁木辛哥接着下了一道命令:由于道加瓦河失守,红军前线部队必须不计代价守住下一道天然屏障-韦利卡亚河。普斯科夫于7月9日晚间沦陷,第11集团军群于是奉命移往德诺。西北战线的瓦解及德军对卢加的扫荡对红军造成重大打击。第8集团军群则被德军赶往芬兰湾。然而德军暂停了攻势,使苏联得以将更多部队送往被围的列宁格勒,而列宁格勒战役就此注定会是一场长久而艰困的围城战。

相关

  • 脂肪细胞脂肪细胞(英语:adipocyte)是构成脂肪组织的主要细胞,专门用于将能量储存为脂肪。有两种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与棕色脂肪组织,也叫做白色脂肪和棕色脂肪,包括了两种脂肪细胞。白色
  • 大分大学大分大学大分大学(おおいただいがく、Oita University)位于大分县大分市的日本国立大学。2003年10月,大分医科大学(1976年成立)与大分大学合并,成为大分大学医学部。
  • 奥夫曼朱尔·A·奥夫曼(法语:Jules A. Hoffmann,1941年8月2日-),出生于卢森堡埃希特纳赫,法国生物学家。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管理委员会理事长,2007年成为法国科学院院长。因发现如何激活
  • 缝隙连接间隙连接(Gap junction),或称缝隙连接,是细胞连接的一种,神经细胞之间的间隙连接又称电突触(Electrical synapse),是一种特化的动物细胞间连接,广泛地存在于各种动物组织中。间隙连接
  • 玉蜀黍玉米(学名:Zea mays)是一年生禾本科草本植物,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重要粮食作物。同时也可以当作饲料使用,还有在生物科技产业作为乙醇燃料的原材料。而且玉米更在各个化工领域被
  • 脂解酶脂酶,是一种催化脂类的酯键水解反应的水溶性酶。因此,脂酶是酯酶下的一个亚类。脂酶存在于基本上所有的生物体中,它在对脂类(如甘油三酸酯、脂肪、油等)的消化、运输和剪切中发挥
  • 阿达木单抗阿达木单抗(adalimumab)以复迈(Humira)等商品名出售,主要作用为使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失活。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癣性关节炎、僵直性脊椎炎、克隆氏症、溃疡性结肠炎、
  • 中华灵芝宝双灵固本散,原为中华灵芝宝,是绿谷制药生产的一款产品,曾被多次曝光虚假宣传、没有疗效、造假,被大量媒体揭露和批判。“中华灵芝宝”原为上海绿谷1996年生产的保健食品,因其违规
  • 篡位篡位是一个贬义词,即不合法或有争议地取得王位(皇位)。包括杀害上任皇帝或太子,通过废立,逼迫上现任皇帝或君主交出皇位,以获得权力。在非君主制语境下,亦可泛指非法谋夺更高权力
  • 李麟佐之乱李麟佐之乱,又名戊申乱(무신란)、岭南乱(영남란),是朝鲜王朝时期的一场反对朝鲜英祖的叛乱。这次叛乱发生在1728年(英祖4年),持续了17天,最终以失败告终。辛壬士祸后,少论派分裂为缓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