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欠

✍ dations ◷ 2025-10-07 22:36:25 #睡眠,睡眠生理学,反射

哈欠,又称呵欠,是一种属条件反射的深呼吸活动,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沉闷、渴睡、或舒缓紧张情绪,一般动物如猫、狗也会打呵欠。

据英国的科学研究,除了人类,一般的猴子打哈欠也可以让身旁同类打哈欠的次数提高。研究表明,感染性的打哈欠最早出现在学会识别他人情绪的孩子身上(大约4到5岁),而那些患有忧郁症的孩子在观看他人打哈欠的影片时则很少打哈欠。

如今有各种方面的说法来解释打哈欠的原因。几种说法如下:

大脑在特定的温度下运行效率会较好,因此,人体透过打哈欠吸入温度低的空气冷却口腔及咽喉的血液,再经由血液循环来降低大脑温度。奥尔巴尼大学的研究发现,测试者在头上捂著热毛巾时观看人们打哈欠的影片时,他们打哈欠的可能性为41%,而当捂着凉毛巾观看时可能性降低到9%。打哈欠会增加心率和血流量,将大量空气传递到大脑,为这一区域的血液降温。

因为脑部缺氧,人体透过打哈欠将肺部撑大,吸入更多氧气;吐气时会让肺部收缩,将二氧化碳挤出。但是此说法被质疑不是确切的原因,因为人体在激烈运动后急需氧气时,却不会打哈欠。

从日常生活观察可知,由灵长类到猫狗,乃至蜥蜴(爬虫类)、鱼类都会打呵欠,因此可以确定这是非常古老的生物机制,至少可回溯到鱼类出现的5亿年前,脊椎动物便已经拥有这个中枢神经反射机制。但令人讶异的是目前没有像样的科学研究去探讨打呵欠的真正生物功能。

从常识归纳,上述缺氧、二氧化碳过多,或是冷却脑部之说都非常没有说服力。因为当你亢奋的时候并不会想打呵欠,运动后体内二氧化碳多、体温高,或是大太阳下你也不会特别想打呵欠。更别说这是跨物种的行为,鱼类并没有肺却也有相同的行为,显然打呵欠的生物机制不能只从人类的角度来思考。

打呵欠只会在慵懒、疲累与缺乏休息的状况下出现。故合理推测此机制一定与提振精神有关,是当你疲累的时候促进大脑与中枢神经保持正常运作的刺激机制。或许此动作会刺激中枢神经,或促进例如脑内啡等内分泌素的分泌,以维持生物体在疲累状况下的运作,因此疲累时会一直打呵欠,如同非常劳累的时候你会想喝提神饮料一样。

此部分仍待正式科学研究(脑波、心电图...等)解谜。

相关

  • 中子镜中子反射体是指可以反射中子的任何材料。如石墨、铍、钢、碳化钨或其他。这里的反射指的是弹性散射而非镜反射。中子反射物料可使原本未达临界质量之可裂变物质达到临界质量
  • 化学品化学物质,又称化学物种,是有着固定化学成分和特定性质的一类物质。它们不能通过物理手段分成更小的组分。化学物质可以是以元素形态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化合物、离子或者合金。
  • 苯甲醇苯甲醇(分子式:C6H5CH2OH)也称苄醇,是最简单的含有苯基的脂肪醇,可以看作是羟甲基取代的苯,或苯基取代的甲醇。它是有微弱芳香气味的无色透明黏稠液体,有极性,低毒,蒸汽压低,因此用作
  • 两栖爬行动物学动物学人类学 · 人与动物关系学 蜜蜂学 · 节肢动物学 医学节肢动物学 · 鲸类学 贝类学 · 昆虫学 动物行为学 · 蠕虫学 两栖爬行动物学 · 鱼类学 软体动物学 · 哺乳动
  • 灭菌剂杀菌(Sterilization),又称作灭菌,与消毒(disinfection)近似,但更追求移除或消灭物体表面、液体、药物、培养介质上的任何形式微生物及传播性病原体(如真菌、细菌、病毒、芽孢等)。适
  • 安娜·海宁·贝茨安娜·海宁·贝茨(英语:Anna Haining Bates,1846年8月6日-1888年8月5日),原姓斯旺(英语:Swan),加拿大女性,因身高达7英尺11英寸(2.41米)而著名。父母为苏格兰移民,共有13个孩子,安娜排行第
  • 严复严复(1854年1月8日-1921年10月27日),乳名体乾,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愈壄老人,福建福州府侯官县(民国初年与闽县合并为闽侯县,今福州市)人,祖籍河南固始。中国近代启
  • 军事组织军事组织,意指依据类别或功能,将武装部队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一个阶层化结构分明、可灵活运用、利于作战的团队。或者一个组织带有军事性质,拥有武装力量,并以此力量推动其目的,该组
  • 萨迪什·达万航天中心发射列表以下列表记录了印度共和国现代航天事业的各次运载火箭的发射情况。发射任务的最终目标高度凡高于地球海平面100千米的卡门线均被收录,未收录探空火箭的亚轨道任务。(UTC+5½)07
  • 亚彭岛亚彭岛是印度尼西亚的岛屿,位于西新畿内亚斯考滕群岛以南的极乐岛湾,西面是努姆岛,东南面是安拜群岛,西南面是库兰群岛,岛上最高点海拔高度1,496米。由亚彭群岛县负责管理,岛上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