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抹大拉学院

✍ dations ◷ 2025-07-21 10:10:24 #剑桥大学麦格达伦学院,15世纪创建的教育机构

剑桥大学抹大拉学院(英语:Magdalene Colle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ˈmɔːdlɪn/ ),又译剑桥大学抹大拉学院。

剑桥大学抹大拉学院前身为始建于1428年的圣本笃宿舍(Benedictine hostel),其后被冠之以白金瀚学院(Buckingham College)的名称,直至1542年学院以“圣抹大拉的玛利亚学院”为名正式成为剑桥大学的成员学院。莫德林学院坐落于康河岸边,以其传统的砖式建筑风格著称。

抹大拉学院最著名的校友是塞缪尔·皮普斯,一位十七世纪的史学家。他因记载了伦敦大火的前后景象而闻名。皮普斯逝世后,他的论文和书籍都被移动到了坐落于抹大拉学院内的皮普斯图书馆中。

抹大拉学院的“传统性”除了使其成为如今所有剑桥学院中唯一一个拥有烛光晚宴的学院之外,还使其成为了牛剑所有学院中最后一个开放面向女性的招生的学院(1988年,比牛津最晚的奥里尔学院还晚了两年)。

抹大拉学院如今共有约300个本科生,仍是全剑桥最小的学院之一。学院的学术表现在剑桥所有学院中名列前茅,平均在汤普金斯排行榜上排名第九,且更实在2015年夺得了第二的位置。

莫德林学院的官方名称是"圣抹大拉的马利亚的学院", 其中"Magdalene" 发音就是"莫德林Maudlyn" (/ˈmɔːdln/ ). 这个名字在1542年托马斯·奥德里重建学院时选定,以纪念抹大拉的马利亚(奥德里也是莫德林学院如今的格言"守护子之信念Garde Ta Foy"之创始人。不过在早期的文献中,学院的名称就根据发音体现为"莫德林Maudleyn"而不是抹大拉,因为这一名称的拼写能够包含托马斯自己的姓氏"Audley"。现在,抹大拉"Magdalene"的英语发音早已改变,然而学院的名称仍然按照传统读作莫德林学院。

19世纪英国邮政事业发展,学院的拼写修整为“Magdalene”。最后的那个 "e" 正是为避免与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混淆而加入的后缀。

拉丁语全文如下:

相关

  • APP1AAP, 1AMB, 1AMC, 1AML, 1BA4, 1BA6, 1BJB, 1BJC, 1BRC, 1CA0, 1HZ3, 1IYT, 1MWP, 1OWT, 1QCM, 1QWP, 1QXC, 1QYT, 1TAW, 1TKN, 1UO7, 1UO8, 1UOA, 1UOI, 1X11, 1Z0Q, 1ZE7
  • 大东部大区大东部(法语:Grand Est)是法国的大区之一,由阿尔萨斯、香槟-阿登、洛林3个大区合并而成,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成立、同年9月28日改用现名。2014年,法国政府开始谋划行政区划改革方案
  • 国际旅馆金钥匙协会国际旅馆金钥匙协会(Union Internationale des Concierge d'Hôtels "Les Clefs d'Or",缩写 UICH Les Clefs d'Or),为旅馆大厅服务人员的协会,其所颁发的金钥匙徽章为旅馆大厅服
  • 大连人大连人足球俱乐部(Dalian Professional Football Club),是一家位于中国大连市的足球俱乐部,现角逐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球队主场设在大连市体育中心体育场。前身是2009年7月17日
  • 福氏內格里蟲福氏耐格里虫(学名:)是异叶足纲(Heterolobosea)的内格里虫,俗称食脑菌、食脑变形虫(brain-eating amoeba)、福氏阿米巴虫。在其生物生命周期有三种型态:囊胞、类阿米巴以及鞭毛虫的型
  • 高武 (明朝)高武,号梅孤子,明代四明人。 据《鄞县志》记载,高武通天文、乐律、兵法,嘉靖年间考中武举,因仕途不得志,故返乡研究医学,尤其精于针灸。 鉴于针灸穴位在男、女、儿童之间的差异,设计
  • 小野篁小野篁(延历21年 - 仁寿2年12月22日、802年-853年2月3日)是平安时代前期的官吏、汉学者、歌人。参议小野岑守之子。官位是从三位・参议。异名“野相公”“野宰相”,因其反骨精神
  • 严鹤龄严鹤龄(1879年-1937年),晚清民国学者,教育家。字履勤,亦字侣琴,浙江余姚低塘下河严家(今宁波慈溪市周巷镇)人。曾任清华学校董事会主席,并二度出任清华学校代理校长之职。1903年(清朝光
  • 战秋萍战秋萍(1941年10月-),女,河北宁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人物,第九、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1961年9月,毕业于安徽省阜阳师范专科学校(现阜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任安徽省蚌埠市五中教
  • 叶舒颖叶舒颖(1631年-?),字学山。江苏吴江人。叶绍袁之孙,叶世侗之子。生于崇祯四年。娶沈素嘉为妻。顺治丁酉副榜贡生。有《叶学山先生诗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