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氏蛇

✍ dations ◷ 2025-07-05 10:36:48 #厚蛇科,白垩纪蛇类

哈氏蛇(学名:)是一种已灭绝及有后肢的蛇。其下只有一个物种,就是圣域哈氏蛇。它们是森诺曼阶三种有后肢的蛇之一。

哈氏蛇的命名是为纪念最先描述其化石但在后期死亡的古生物学家Georg Haas。其种小名是拉丁文“圣域”之意。

圣域哈氏蛇只有一个从近拉姆安拉犹太山脉(Judean Mountains)发现的化石。化石发现地也同时发现了厚针龙的模式标本。位点是由低能量沉积而成的石灰岩。哈氏蛇的化石现存于希伯来大学,全长达88厘米,只缺少了尾巴末端。

圣域哈氏蛇的头颅骨保存得十分完好,只有少许被压扁。其头颅有像筒蛇科的原始特征及像巨口类的进化特征。它饥的前颌骨细小及没有牙齿,颌骨、腭骨、翼状骨及齿槽骨共有73-75颗牙齿。它们的眼眶前很细小及幼长,像蟒科一般。额骨鼻部及额骨非常像厚针龙及恐蛇的。它们共有199块脊骨,与及尾巴第200块的碎片,第5-154块脊骨有肋骨。第155块脊骨开始有分叉横突,一直伸展至第160块。第45-48及105-108块脊骨的肋骨有像厚针龙的特征:骨质很厚。

哈氏蛇没有荐骨肋骨或脊骨,骨盆带与脊柱之间也没有任何连系。骨盆带被部分骨头所遮蔽,所以看不见其情况。圣域哈氏蛇的两条大腿骨也被保存下来,但右肢的其余部分已经失去。左肢杆、踝骨、胫骨及腓骨都有保存起来,而胫骨仍有些许是接连的。脚掌有三个胫骨骨化及五个跖骨骨化。胫骨骨化显示没有任何与骨头连接的迹象。

从哈氏蛇的几个骨骼特征会估计它们是厚针龙的幼体。体型细小、未完全发育的胫骨骨化、较小的骨肥厚、胫骨及腓骨相对较大等都是幼体的证明。但是其头颅骨及牙齿结构则明显与厚针龙有所不同。厚针龙的神经棘高很多,而肋骨形状也有不同。故此,哈氏蛇与厚针龙被认为是非常接近但不同的属。

根据头颅骨的支序分类学分析,哈氏蛇会是巨口类的姊妹分类或是基底成员。这个推论得到骨骼特征的支持。不过拥有后肢却对这种分类方式产生了问题。就厚蛇科的后肢有两个意见。第一种认为它们是自没有脚的祖先演化出后肢来;第二种则认为蛇是在多种情况下失去脚的。但由于标本的数量有限,未能对这个复杂问题作出定论。

相关

  • 古菌古菌(拉丁语:Archaea,来自古希腊语:ἀρχαῖα,意为“古代的东西”)又称古细菌、古生菌或太古生物、古核生物,是单细胞微生物,构成生物分类的一个域,或一个界。这些微生物1970年前
  • 杨玉良杨玉良(1952年-),浙江海盐人,中国化学家,复旦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复旦大学校长。1952年,杨玉良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1977年,获得复旦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
  • 黄羊黄羊(学名:Procapra gutturosa)为洞角科羚羊亚科原羚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河北、陕西、山西、宁夏、辽宁、吉林等地,多栖息于草原、荒漠草原。该物
  • 菌盖菌盖,又称为蕈盖,是真菌子实体上部的伞状部分。它是伞菌(英语:Agaric)、牛肝菌以及部分多孔菌、齿菌(英语:tooth fungi)和子囊果所独有的特征。其他孢子果类型的菌盖与子实体的其余
  • 张廷玉张廷玉像张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5月19日),字衡臣,号研斋,谥文和,安徽桐城人,清朝政治人物,康雍乾三朝重臣,《明史》总纂官,死后配享太庙。张廷玉在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中进士。康
  • 牧场路 (燕巢区)牧场路(Muchang Rd.)是高雄市燕巢区最东边的东西向重要干道,本道路地理位置接近旗山岭口地区,属台22线旗楠公路。起端于深水路岔路衔接深水路,末端于燕巢、旗山及大树区交界续接
  • Intel 8028780287(i287)是Intel 80286系列微处理器的数学辅助处理器。英特尔的型号包括指定频率范围从6到12 MHz的频率。之后是带有387微架构的i80287XL和i80287XLT,这是一款适用于笔记本
  • 汉斯-瓦伦丁·胡贝汉斯-瓦伦丁·胡贝(德语:Hans-Valentin Hube,1890年10月29日瑙姆堡 - 1944年4月21日上萨尔茨堡),德国将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服役于德国陆军。1944年,胡贝因飞机
  • 马克斯·默克尔马克斯·默克尔 (挪威语:Max Merkel,1918年12月7日-2006年11月28日)是一名已故奥地利足球运动员及教练。在球员生涯中其最大的成就是代表维也纳快速出场146场并攻入7球;随后他又作
  • 1953年2月14日日食1953年2月14日日食是一次日偏食,发生于1953年2月14日(西半球为2月13日)。新月当天(即朔日),地球上观测到月球和太阳的角距离极小,此时月球如果恰好在月球交点附近,穿过太阳和地球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