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 dations ◷ 2025-07-18 19:24:23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

第三次大沽口之战发生在1860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一场决定性战役。战后大沽口完全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控制。

英法联军在第二次大沽口之战中大败,使本来想教训清朝的英法政府相当愤怒。英国《每日电讯报》出现占领北京城,永久占领广州,把皇帝赶出皇宫的声音 。英国内阁从1859年9月16日起开8天的会议,最终一致主张对中国增兵,并攻入北京作为目的。双方决定由英国出兵1.2万人,法国则出兵7000人。法方任命孟托班为总指挥。联军在上海聚集,1860年4月21日占领定海,后陆续占领大连湾、烟台,以完成对渤海湾军事上的封锁。大连湾和烟台则作为联军进攻大沽口的基地。

清军在北塘除了装设一部分地雷外,并无驻军加强防备,给了可趁之机。俄国驻北京公使尼古拉·伊格那提耶夫侦知了北塘未设防的相关情况将其告知英法。1860年8月1日,借助俄国人的引导,联军出动军舰30多艘和陆战队5000人在北塘附近顺利登陆,没有遭到任何攻击,并就地掠夺物品。

英军统帅詹姆斯·格兰特

一座被弃置的北塘炮台

顺利占领北塘后,1860年8月12日联军2000人在往大沽探路途中与清军遭遇,开了打响战斗的第一炮,随后占领新河。接着与4000名配备大刀、长矛和弓箭的蒙古骑兵战斗,在动用了阿姆斯特朗炮后击退清军。清军撤回塘沽。

8月14日,联军进攻塘沽炮台,集中36门后膛炮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炮轰清军兵营,便发起冲锋。联军士兵纷纷架起梯子试图爬进城墙,最后施米茨中校站在城上挥舞三色旗,清军士兵开始逃亡。战斗结束了。

1860年8月21日,英军部属2500名士兵,法军部属1000多人和2连炮兵作为进攻大沽口的兵力。早上6点法军炮兵和英军的榴弹炮对着右岸第一座炮台开炮。英军以47门大炮同法军密集的炮轰那炮台,联军战舰也发炮协助。清军在炮火的差距下渐渐不敌,而且射击无法精准。7点半时联军发起冲锋开始白刃战,临近10点攻下第一座炮台。接着约100名清军士兵逃亡,多数守军战死。当晚,大沽炮台的剩余清军全数缴械投降。

以联军胜利而结束。共缴获了大炮518门(110门为铜制大炮)和军用物资。透过劝降的手段,联军只攻取了两座炮台,杀死炮台守将乐善后,成功使南岸的剩余清军就地投降。8月23日英军上将贺布北上直达天津,总督恒福出外迎接,清朝再派桂良、恒祺与联军代表额尔金在天津议和。

相关

  • 刘元方刘元方(1931年2月7日-),浙江镇海人,中国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放射化学家。1948-49年在上海沪江大学求学。1952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化学系,毕业后留校(已并入北京大学)任教。现任北京
  • 冯锡范冯锡范(17世纪初-1683年),号习范,明末清初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人,祖籍漳州府龙溪县(今漳州市龙文区崎岭村)人,东宁(明郑)官员,郑经倚为大将,郑经逝世之后,冯锡范与郑哲顺、刘国轩等人发动东宁
  • 勃艮第酒红勃艮第酒红(英语:burgundy;法语:bourgogne)是红色系的一种颜色,因与法国勃艮第所出产的勃艮第酒颜色相似而得名。勃艮第酒红与栗色相似。勃艮第色是多个国家护照所采用的封皮颜色,
  • 于一于一(1925年-1994年),山东省掖县(今莱州市)大原镇河套村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器工业部部长。1942年抗日战争期间,参加游击队。1944年,担任胶东军区政治部民运干事,后任辽东军区兵工厂。
  • 奥特瑙奥特瑙(Ortenau)是德国西南部巴登-符腾堡邦的一个历史地区,位于莱茵河右岸。在行政区划上,奥特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奥特瑙县。奥特瑙这个名称首次被提及是在763年。1803年至1819
  • 水底速度记录水底速度记录是为军方潜水艇而设的,使对之的研究有某程度上的困难。1965年,美国潜舰大青花鱼号被量度出33节(每小时38英里),但是却并不是官方认可的记录。在1968年,俄罗斯的N级核
  • 卡尔·安东·拉森卡尔·安东·拉森(挪威语:Carl Anton Larsen,1860年8月7日-1924年12月8日)是挪威南极探险家,首次于南极发现了化石,因而获得皇家地理学会的回馈授权。1893年12月,他成为首位在南极洲
  • 巴格帕特巴格帕特(Baghpat),是印度北方邦Baghpat县的一个城镇。总人口36365(2001年)。该地2001年总人口36365人,其中男性19317人,女性17048人;0—6岁人口7296人,其中男3913人,女3383人;识字率46
  • 主要意见书法律意见书主要意见书(英语:Majority opinion),法律术语,源自英美习惯法。它是法律意见书的一种,当法庭中过半数的成员,同意某种法律意见时,所书写的法律文书,法庭将会根据此主要意见书来形成判决;这个主要意见书也会成为未来的判例。 但并不是每次的判决都会出现主要意见书,有时,法官把票投给主要判决(例如确认或推翻下级法院的判决),但可能有着截然不同的原因,而不同意同一套主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出现数个协同意见书,而其中每个都不代表法庭多数成员的意见。因此,参加人数最多的协同意见被称作多数意
  • 219年